不同于林清玄版的苏东坡传,王水照教授的苏轼传,更加客观完整的再现了这位历史上的大文豪。
1.出生于物华地灵之地。
川蜀之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司马相如、李白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蜀地的奇山秀水给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他曾经吟唱:
吾家蜀江水,江水绿如蓝。
童年时代,父亲苏洵经查游学四方,见多识广,回家就给苏轼兄弟讲述旅途见闻,在其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
2.第一次崭露头角。
1056年21岁的苏轼随同父亲和弟弟告别家乡,前往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这一次,阴差阳错,主考官读到苏轼的应试文章,大加赞赏,认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才有此才情,本想评为第一,为避嫌,忍痛取为第二,就这样,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接着参加殿试,苏轼、苏辙同科及第,仁宗回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嘉佑四年,苏轼为母亲守丧期满,接皇命,苏家举家迁往汴京,在途中,苏轼写下了其第一部诗集《南行集》,其中五律《荆州》最后一首: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运许邓,南去极衡湘。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次年抵京,在怀远驿中,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待功成名就,兄弟归隐,纵情山水。苏轼被授予凤翔签判,这时的苏轼怀着报国雄心,积极用世,舍身报国,踌躇满志踏入仕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经历不过是鸿飞千里中的歇脚,不是终点。这是苏轼第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是苏轼一篇有名的七律,被后世传唱。
3.经历妻子离世的不幸。
1065年5月,夫人王弗去世,年仅27岁。11年的婚姻中,王弗聪慧颖悟,沉静自持,苏轼背书卡壳,王弗就轻轻提示,她深知丈夫性格爽直,自然率真,就帮助丈夫加以分析判断,明辨人情是非。如今撒手而去,失去了相依相靠的亲人,苏轼悲恸难以自抑。以至于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悼念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政见不合世事维艰。
1069年苏轼还朝,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变法,令苏轼深感不安,长期的书斋生活限制了他的视野,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缺乏认识,看不到变法的积极、进步、合理的方面。因而他与欧阳修等老臣站到了反变法的一边。苏轼多次上书神宗批评新法,但神宗推行改革意志坚决,不予理睬,使得苏轼对政治渐生倦怠,1072年,苏轼被外放通判杭州。
初到杭州,苏轼立刻被杭州美景陶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暂时冲淡了政治上的不如意。这一时期的苏轼写下了大量关于杭州美景的诗句,最著名的便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次苏轼西湖饮宴,湖心飘来一艘画舫,一女子弹奏一曲《长相思》及《高山流水》之后,对苏轼道个万福说道:我自幼仰慕大人才情与为人,可惜无缘相见,听闻你来杭州任职,喜出望外,我早已为人妻室,不该抛头露面,无奈在此等候,献上一曲,以表心意。说完即乘船离去,苏轼提笔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一时期,苏轼开始填词。繁华富丽的南国都市,江南特有的风情,为词作提供了最佳的氛围。正是在这天然词境的环抱下,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在一次告别的筵席上,苏轼写下了惜别的词作《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菩萨蛮 西湖送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多以饮酒作答,临别赠送等内容为主,但也表现出直接抒情的一些个性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