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好像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少从已经被网络冲击得七零八落的现实世界来看,婚姻背后的家庭还是人生形态的主流、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从大学生被允许结婚生子,到大量大龄女青年闺中待嫁,婚姻的自由度空前广泛,在抱怨世风上下人心不古的今天,每个个社会个体的独立选择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接纳,尽管还不包括口头上的。婚姻,应该是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的独立选择,而不应该是“道德评判者”眼中评断他人人生的重要工具。
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婚姻自由度越来越高社会,让个体可以自由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另一半。有感于身处当下这个世界,漫漫求学路是自己远离父母去建立自己五彩人生的机会,他们的婚姻观念对我们的影响愈加有限,我们的人生就有更大可能去接纳自己人生经历里最新鲜的婚恋观念。读书改变命运,我想就是因为读书可以从空间上有效隔离原生家庭的最基本的价值观,让普通的家庭里成长的自己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信念,让家族的命运在知识的世界里出现更多可能。
婚姻自由的权利在每一个个体手里,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少时候不在于婚姻这个形式,而在于能否照顾好自己、能否陪伴好身边人。结婚了的,有幸福的像花一样,有悲惨的仿佛活着就是一个错误。没结婚的,有郁郁寡欢可怜兮兮的,也有事业生活多姿多彩乐在其中的。在抱怨已经结婚或者没有结婚的时候,不妨看看婚姻之外有没有什么困扰幸福的因素。
门当户对是过去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不知道这个标准今天还管不管用。过去社会阶层固化,流通起来很困难,家族的命运很难变化,官员的后代做官,军人的后代从军,商人的后代从商,穷苦人家的孩子极少数读书或者创业改变命运。当下的社会,大学教育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公务员、军人、商人的入口开始向普通人开放,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让更多人买卖各种服务与产品,社会的固化依旧严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可是改变的机会还是比原来大多了。不管你是官员、商人还是农民、工人的孩子,公司里面人人平等,网络面前没有特权。社会变迁越快,社会越加丰富,家庭因素的局限就越有限。过去门当户对是那个时代客观规律的总结,当下,门当户对是判断一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一个类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差异,远比过去大。一些偶然或者必然的因素,导致每个人的经历有差异,日积月累,这些差异就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或者基本命运。对于“读书改变命运”,我现在倾向于认为是“学习改变命运”,不同家庭的人学习能力不同,可是决定命运的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成果。人的品格与能力会受到原生家庭影响,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会通过自己的检视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构建新的人格与能力体系,这就是极少数善于学习的人改变家族命运轮回的基础,也是自己最根本的命运。
大多数人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吗?不会,顶多会跟着社会变迁扩大命运变化的幅度,命运的基本规律不会变化。现实中,真的会有那么多“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吗?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事实上,人越是在哪里跌倒,越是执着于这个跌倒的方式或者位置,除非遇到重大变故,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真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小时候在家庭里面形成的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基本方式,就是一个人最原始的命运,再结合后来的经历、相处的感觉去感受这个人,我想已经最大限度接近了这个人的真实存在了。
好的婚姻,要看家世,这是了解对方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婚姻,要看对方的此刻,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看待现在。好的婚姻,请把前面的看清楚后,问一问自己的心,我愿意和眼前的人一起走下去吗?这个最重要,远胜于前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