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苦恼,因为时间没有好好利用,导致计划总是完不成。
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是我的什么行为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第一,明明列好了计划清单,可是总把重要的事往后拖;
第二,总想着先看会儿电视或玩会手机,再去做其它事;
第三,一看电视、玩手机,总是不容易放下,耗费整天的时间。
再回想之前的学习经历,也是一直在定目标,总是没完成过。
每次到最后,就给自己找同一个借口:肯定是这件事不适合我,或者我内心不够喜欢它,要不然,怎么可能完不成呢?
一次两次是这样还说得过去,直到换了三四次目标之后,我想,这完全就是我自己的原因了。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够勤奋。
那么什么是勤奋呢?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同行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顶尖优秀的人。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更是用行动说明了什么是勤奋: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勤奋的模样肯定不是我这样的。
总觉得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先玩乐一小会儿,再努力一阵子,日子过得轻轻松松的,才是人生嘛。
梦想的实现不是容易的。
部尔卫曾经说过:
|“人所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莫泊桑也说: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奋发、活动、做事、谈话、考虑问题之类,对某种人是很困难的事。”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依靠心血来潮时的加班加点搞突击。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凡想做成事,必须付出全身心的精力和时间。
更多的名人事迹感动着我:
屈原小的时候很爱读书,为了读《诗经》,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偷读。
经过了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全部的篇章,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滋养,长大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从小时候起,每天都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
最后竟然将整个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样,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鲁迅先生从小学习就很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
王亚南小时候酷爱读书。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更多的名家名言警醒着我: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关于勤奋与优秀的关系,古往今来,无数的榜样,无数的现实例证已经早早摆在面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不需要再有怀疑,想做成一件事,唯一的捷径就是日复一日的、不间断的努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