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孩子,每晚都嘟囔着要吃夜宵,不给吃就发脾气,一到晚饭就随便应付几口,我该怎么引导他改变坏习惯?
答:
应该看到,孩子这个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之内养成的,估计是有一段时间了吧。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如果孩子习惯于在晚饭少吃,习惯于在夜间吃夜宵,身体可能会记住这个习惯,然后自动调整为在晚餐时吃得少,而在夜间时分向大脑发出进食的需求。
父母可能一开始并不觉得孩子吃夜宵有什么不妥,会满足他的愿望,但时间长了以后,又突然会觉得这样的进食机制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不良影响,又希望他改正,但孩子已经有了这个的习惯了,以往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突然得不到满足了,他会难于接受,于是就会有哭闹的行为。
因此,父母要明白,此时我们要面对的是自己先前在孩子行为意识上种下的果实,也是一种身体行为上的惯性行为。如果处理得好,将会是锻炼孩子面对自我欲望的一个良机。
首先应从心理上理解孩子的需求,但在开启扭转习惯计划的第一天,先和孩子商讨,我们是否应该共同来改善吃宵夜的习惯(父母也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孩子一同取消这个习惯)。
通过说故事,讲科学道理,告诉孩子明白夜宵对身体的作用。然后和孩子一起制作改善此问题的行动计划。比如第一天,在晚餐时,让孩子增加进食一小部分(当然是孩子自己也愿意的情况下)。然后在夜宵时间时,给予比平时少一些的食物,稍微满足就好。
第二天,在晚餐时,同样建议孩子多吃一点,告诉他,夜宵时我们不能吃很多了,你这个时候不吃饭菜,可能会饿,饿了我们也不一定能给你很多吃的,因为今天是我们计划的第二天了。
如此,循序渐进,当计划进行到某天之时,就完全取消夜宵。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坚定,不要在孩子的哭闹面前扮演一个脆弱的成人。但也不需要责打孩子,只是平静地告诉他,我们能够理解他,但是先前计划好的事情,我们要履行。孩子应该对自己答应了的事负有履行的责任,只是我们执行的过程中不必过分生硬——尤其是心理上的理解十分重要。
孩子10岁,胆小,依赖,到现在还一直要睡我们房间,我该怎么做,如果一直这样,会影响孩子将来性格上的独立吗?
答:
孩子胆小依赖,只是一个表面的形容词,需要更多了解的是,这几个形容词的背后,是否曾经有什么过往的发生?
也能看到大人的焦虑,会担心孩子的将来受到影响。但我觉得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必因为现在的一些现象就去以焦虑、担忧固定它的图景。
一切现状,也只是当下的呈现,不一定真与未来发生什么关联。你怎么能够确定一个十岁孩子的广阔未来呢?
也还想了解,是否父母经常用“胆小、依赖”来形容孩子的状态,或者经常这样数落孩子。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孩子自然会如父母所愿呈现出父母所定义的样子,所以要小心使用我们口中的形容词,不以过多的词语来确定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比较好。
如果以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而孩子又确实呈现出如父母所说的“胆小依赖”的状态,那也不需要过分焦虑。分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家庭有过体会:有些父母在孩子年幼之时就会开始类似的锻炼,比如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鼓励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启水瓶盖,不过度过分过细地关注孩子的起居生活,而让他自己经常能够有独自完成事情的能力……
通常,一般的家庭是通过几个步骤来实现分床的:一开始让孩子睡自己的小床,放在父母大床的边上,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醒来就触摸到父母;孩子大些了,慢慢把床放得离父母远些,但仍在一个房间里;孩子再大些的时候,告诉他,你足够地长大了,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床了,这期间,妈妈可以睡在孩子房间一小段时间;等孩子睡得安稳习惯以后,妈妈每晚把孩子哄睡以后,自己离开,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独自睡;最终实现每晚和孩子道晚安,让孩子完成分床独睡的阶段。
十岁的孩子,年纪有些大了,但如果他没有习惯与父母分开睡,仍是可以按照类似的计划来慢慢进展的。可以先让孩子睡在自己的房间,孩子的主要依恋人也陪着睡(可以是睡在同房间的另一张床上,如此陪伴一周,或者半个月,视孩子的情况来定),要注意不要过度地使用言语令孩子焦虑:比如你必须学会独自学了,或者你这样粘着我不行,只是告诉他正面积极的语言:你长大了,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了……如果你还不习惯独睡,我可以陪伴你一段时间,不过不会很长,因为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睡的。
十岁的孩子,我们已经可以这样和他沟通了。
做父母的最大难处是,自己心中不执着于孩子显现出来的“外相”,也要突破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和担忧,要学会放松放心,不然孩子是很容易出现各种行为、心理上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