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8


    10月8日,今天读《中国教师报》的内容是《手机争夺战:让学生重返真实世界》。



    文中作者提出“手机争夺战”已成为是全球教育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手机被限制使用后,学生由此空出的时间与精力,该如何合理安放,才能避免陷入新的迷茫与空虚?


    作者提出三条建议:

一、不能只堵不疏。

    简单粗暴的收缴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教师不妨采取“缓兵之计”:用电脑替代手机。

    引导学生借助电脑开展多样化、有意义的活动:学习编程、设计技能,创作小说,;也可通过观看纪录片、慕课课程,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即便进行娱乐活动,也可选择策略类、创造类游戏,如搭建虚拟城市、设计铁路线路、参与解谜探险等。

    用电脑作为手机的替代工具,既能适度满足学生对电子设备的情感依赖,避免因强行禁止引发抵触情绪,又能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网络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创造价值的“生产者”,实现良性过渡。

二、用“好玩的事”填满课余。

    用丰富多元的文体艺术活动填满学生的生活。比如,周末亲子同行,去爬山、骑行、踢球,在运动中出汗,在自然里吹风;鼓励孩子参与戏剧工坊、漫画社团、乐队排练等,在兴趣社群中探索乐趣;即便在家,也可一起做饭、种植植物、搭建模型,在协作中感受生活的滋味。

    如果孩子不愿参与这类活动,家长可尝试:赋予孩子选择权、邀请同伴参与、从短时活动起步、让孩子担任“策划人”,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三、激活自我效能感。

    1.设定力所能及的小目标,让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2.是寻找贴合其生活的榜样,让学生看到“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做到”;3.是给予充足的试错空间,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长的常态”。

    本文亮点:直击学校和家庭共同存在的痛点“手机争夺战”,并有理有据地提出解决痛点的、可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

    我的思考:孩子们对手机成瘾的原因是什么?

    一,大脑的构造和奖励机制使然。

    《认知觉醒》里提出,我们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重脑组成。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而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它们就自然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

    刷小视频、玩游戏扽即时反馈的活动,能快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

    二,环境影响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日,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交、娱乐、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手机。

    在家,每个家长各执一部手机;聚餐或者集体活动,周围小伙伴都在刷视频,玩游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甚至有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让手机担当着保姆的作用,只要不吵不闹就行。

  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的单调。

  家庭教育中,父母忙于奔波或者自己玩乐,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即使有的家长关注孩子,关注最多的是学习、是分数。应试教育虽然有所缓解,但学校仍然绕不过“成绩考评学校”这道弯。

  手机游戏的积分打赏、短视频平台的“无限滚动”设计、社交媒体的个性化信息流暂时补位孩子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理解”、“归属”和“价值感”。

  所以,手机成瘾不是简单的孩子没有“自控力”的问题。

  除了作者在文中说的那些方法,我们还可以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呢?

    一,我们要和孩子形成盟友,一起面对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应该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二,采用“熔断”式戒掉多巴胺式短暂而强烈的快乐。

    1.约定玩手机的时间和时长。

    和孩子共同协商什么时间玩手机,比如:周一至周五是否玩、周六周日什么时段玩、玩多久,都要根据孩子迷恋手机的情况来协商。定出规则,要维护和反馈。做到,即时肯定和奖励;做不到,就要坚决按照共同商议的惩罚来处理。

    2.找“替补”来分散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

    家庭出游、亲子活动,复杂的乐高拼摆、养小宠物等等,都可以来分散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3.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要起榜样带头作用,主动放下手机,多陪孩子聊天、运动,除了处理工作和亲人朋友的信息,把刷手机的行为替代为看书,为孩子做好榜样。

    三,让运动、活动和劳动来产生内啡肽和血清素,

    与多巴胺短暂的快乐不同,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是高级且长久的。血清素是调节心情的关键,是天然的情绪平衡器,与情绪、消化、记忆、睡眠和脑功能息息相关。它能使我们平静而专注,更好地感受快乐。

    而内啡肽和血清素的产生,和多做运动、走进大自然和尝试新挑战有关。所以,我们平时应注意多和孩子互动,设计和策划适合孩子的运动、活动和劳动。

    至于,具体做法,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家长和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解药”,孩子反复是必然的,提前做好预警,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总之,手机不是“猛兽”,我们不用过于焦虑。不是拒绝手机,而是能掌控手机。掌控不好,手机是“猛兽”,掌控好了,手机是为我们高校学习和幸福生活添砖加瓦的利器。“防”大于“治”,在孩子还没有形成依赖以前,多关注多互动;假如孩子已成瘾,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拿出勇气和耐心,和孩子一起慢慢戒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职场修仙:我靠摸鱼修成真仙(加班改方案时,我解锁了摸鱼修仙挂)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连续加班到眼冒金星,领导却还在...
    民生实聊阅读 43评论 0 1
  • 对话。 人类的大脑为什么是个高能耗的器官?它是怎么高能耗的? 人类大脑高能耗的核心原因是维持神经元基础活动、信号传...
    Sunny06e阅读 38评论 0 3
  • 朋友圈有人分享美食,有人分享旅游,有人分享心情,有人分享各种广告…… 记得刚有微信的时候,我也是各种分享,无所不拍...
    双池阅读 1,040评论 3 9
  • 传统自行车骑行对膝关节损伤的深度解析 一、膝关节的特点和耐受能力概述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最复杂的负重关节,由股...
    上下往复式健身单车阅读 33评论 0 0
  • 中秋节一直下雨,虽然没有见到月亮,但还是要说中秋快乐🥮愿花好月圆人团圆。 丰糕里的红绿丝儿的是小时候的阴影 现在却...
    掌心里的海呀阅读 1,486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