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传统商业模式中,我们通常将利己作为出发点,在利己的过程中实现利他。在这一过程中,从资源封闭的角度,单方创造价值,再传递价值,然后获得价值。但是现实中,利己不一定能够利他,一旦利己和利他不能够实现循环,这样的商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的问题。例如, 2018年7月份的“疫苗事件”让武汉生物与长生生药二家公司迅速升级为全民讨伐的对象。
从利他出发,站在利他的角度来作为商业逻辑的新起点。就如今天的苹果、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Uber等现代企业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依托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的优势,打造了平台生态圈经济的典范。他们遵循的是新商业逻辑,资源的边界已经打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新的资源观。这一新的商业逻辑是从利他的角度出发,从价值共创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商业或者企业本身存在的价值,实现人所欲和己所欲的统一。更明确来说,就是从利他出发,实现价值的共创和分享。
之所以今天要从“利己和利他”这两种商业模式的对比做为开场篇,是因为《融创论》这本书给我很多的思路和启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 “利他”在当下企业的各种盈利模式中并不陌生。但是问题出在没有真正实现“利他”,而是把利他变成纯粹的手段和工具,忽悠消费者。
那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利他呢? 《融创论》给到的答案是:
1.企业,员工和用户将重新定义。企业由封闭转为开放,企业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打开。
2. 大型企业正在加速结构,转化为平台和小微关系。例如现在的海尔是没有部门的,只有2000个经营体。
3.共享管理,说白了就是让我们回归人本,跳出从控制出发的思想束缚。对人的尊重,对人潜力的激发和释放,对社会福利的改进。
这种尊重体现为超越利己,从利他角度出发,形成利己和利他的自他循环。
再来回过头看看我们当下环境,经过改革的30年,一直在拼命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规模扩大了,就遇到两个问题:1.市场容量没有那么大,产品卖不出去。 2.规模化了以后,软管理跟不上,是的硬实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3.疫情之后,实体经济遭到重创。
在《融创论》这本书里,有提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 指的是不少中等收入国家经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中的矛盾爆发出来,原有的发展优势渐渐消失。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比如,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包括:发展制度陷阱,社会危机陷阱,技术陷阱。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解决问题是创新的终点。社会日新月异,产业高速发展,各类矛盾不断爆发,只有在商业模式上、管理上不断的创新,才能迎来新的机会。
所以,如果在管理上可以让员工参与股权的分配,让劳动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用现在的价格去购买未来的收益,尤其是自己所在的公司成长所带来的价值收益。
又比如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来延长产品,公司的寿命,引领公司的发展。 在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分享,协同,共创,打破地域边界。让相同兴趣人的聚合在一起,进行相关行业的经验分享,市场分享,产业分享,甚至是通过投资,控股来实现资金的分享。一起相互互助,抱团抵御外部的风险。这种自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组织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从市场连接到渠道,渠道链接到公司。 最后形成一个正向的闭环。
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者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以上这两种管理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是否可以称之为是真正的利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