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走在大街上,因为路人甲多看了你一眼,你会不会不由得自己照照镜子?
朋友聚会时,因为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选择,你会不会不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面对父母时,因为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你会不会选择他们给你安排好的人生道路?
如果有,那多半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想要被周围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喜欢,被他们认可,即使有些时候会做出有违自己内心的事情。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告诉我们: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和你一样,感觉内心特别难以接受,谁会想做一个被讨厌的人呢?毕竟被讨厌是个多么让人难受的事情啊,会让人感觉自卑,让人感觉没有价值,让人心情低落,谁会愿意选择这种感觉呢。
那首先我们来看下,我们的烦恼来自于哪里?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有“比较”的心理在作怪,本来每月月入1万很开心,可看到朋友月入2万时竟会感觉有些不开心;本来觉得自己这个年纪混的还算可以,媒体上一看零零后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不由得会心生自卑,这种心理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说到自卑,实际自卑感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正常的情感,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情感却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
而自卑情结却不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具有远大志向的钢琴家,永远会觉得自己“不够熟练”,或者“必须更加努力”,这是自卑感;而自卑情结是:“我因为学历太低而无法成功”、“我因为家境贫困而无法成功”,将自卑感当作不去努力的借口,进而结果不满足预期而产生烦恼。
那如何避免呢?
进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而判断是谁的课题的办法就是看某种选择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怎么理解呢,比如针对“学习”这个课题,家长如果强制性的去要求孩子去学习,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课题,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并不是父母的,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就会导致矛盾,也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还会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口号来道德绑架,实际上这样做对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绩并无太大裨益。而家长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随时随地需要帮忙的时候,我都会在”。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是通过违背自己的内心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喜欢,这种感情不会长久。正因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所以幸福的来源也就在于人际关系,毕竟我们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世上。
而建立共同体感觉才是获得幸福的方法,意思就是让我们进行课题分离之后,专心于自己的课题,同时不要被“回报”思想所困,而是我们要从“利己”的角度转变到“利人”,时常想想“我能给别人什么”、“我能给这个世界什么”,且是遵从内心的去做且不求回报。
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可能会和周围的人有冲突,别人可能不会理解,但那些也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并且不畏惧别人的讨厌或者不认可,不断增强我们的勇气。
所以,从此刻开始做起,学会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活在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个“此时此刻”,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