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同事聊天,聊到工作忙碌的事情,同事讲每天太忙了,大量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一天下来却感觉自己并没有太大收获。
我想这是通病,大量职场人的通病。从过程看总是在忙碌,从结果看,却又找不到自己的成就感,于是焦虑感产生。
这是为何?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焦虑感。我想问题还是出在自己忙碌的方式上。
我通常把忙碌分成两类:
被动的忙碌
主动的忙碌
被动的忙碌就是惯性的忙碌,随机的忙碌,每天的事情都是突发的,被安排的。
被动的忙碌,基本的流程是这样的,每天早上到公司,然后就看一下昨天被安排的工作还有哪些没有做完,继续昨天未完的使命,在这过程中,就会出现更多的被安排出现,各种会议,各种新安排,于是又就出现了更多事情,从而就出现了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就是被动的忙碌,这样的忙碌有几个特点:
随机性
被动行
多元性
很多事情根本没有预期都是随机被动安排的,并且事情各种类型都有,“别人”的other就是自己忙碌的核心内容。这样的忙碌下来就必然难以出现成就感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主动的忙碌:
主动的忙碌,就是基于自己计划展开的忙碌。自己清晰的知道每天所有的忙碌过程不过是要解决业务的某个问题,因此就会主动计划,主动思考方法,并形成接下来行动的计划。在主动的忙碌中,很多事情就是自己发起的,通过调用很多资源参与其中,因此一旦问题的解决有所进展,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成就感。这样的忙碌,一方面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又可以借此练习了自己能力。
主动的忙碌通常也有几个特点:
明确目标
提前计划
主动行动
在主动忙碌人的眼中,清晰的明白每天要解决的顶层问题是什么,可衡量的目标又是什么,基于此展开思考和计划,基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协调更多的资源参与其中。
在主动忙碌的人眼中,领导,同事,合作伙伴都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当然上面提到的被动忙碌的人自然也就是主动忙碌人的资源了。
这便是两种忙碌类型,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被动忙碌是主动忙碌的资源。在被动者的眼中,自己都成为了别人工作的片段,开始和结束都是主动忙碌者的闭环。
回到同事的那个问题,很明显就是被动的忙碌了,总是被安排,随机事情越多,说明她越不专注,也就越不专业。
专业的人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能干的人通常是低门槛的无效体力重复。而每天随机产生的各种工作,恰恰说明你的工作类别很多却门槛低。这不正是无效体力重复的典型吗。
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让自己从被动忙碌到主动忙碌迁移:
首先要学会从头算,给自己工作做个定位,找到职业和职位的主要矛盾。
然后就是基于主要矛盾的提前准备,设定目标,提前计划,主动行动。并敢于对这之外的其他非主要矛盾说no。
很多人一定会认为这不可能,领导安排工作怎么感说no呢?
这说明你还不够主动,如果我们准备的充分,就可以提前主动行动,找领导沟通并达成主要矛盾的共识,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如果我们准备的充分,一定可以达成共识,并成为你的资源,朝着你这准备的共识去前进。
毕竟大家目的不是安排和被安排,而是团队最终可以更好的促进业务成长。
因此,基于主要矛盾的提前准备就显得特别重要,模型设定,共识达成,让团队认同,让领导认同,让自己真正逆转成一个主动忙碌的人,可以专注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仔细思过来,这不正是自律的做自己吗。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