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很平实很生动,娓娓道来,一抬头的月,一低头的沙,如泣如诉的歌声……有些农村背景的可能对这些最是熟稔不过。
开篇提到灵官的出走,作者借月儿之口总结了两条很有见识的缘由:在这个狼都不拉屎的沙旮旯里,只有两条路:要么憋死;要么像父母那样觉不出憋而幸福地活着。
所以对于远走的灵官,她深以为然。这或许就是月儿和其她女人不同之处。她长得漂亮,还有见地,但是之于莹儿,少一点对土地的眷念情深,对自然的缱绻留恋,用莹儿的话说,月儿很清纯,很漂亮,很灿烂,唯独缺少的,是那种心灵的默契和共振。
两个女人在一起唱花儿,度过了很美的一段时光。截至目前,我感觉是文中最美的一段文字(当然和后面波澜壮阔的故事比起来,这可能是很不起眼的一幕,那些是后话先放一边了):
情境是美的——此时的沙丘,一条灰线似的小道,蜿蜒远去,通往一个更大的世界;
情绪是美的——那唱音,有种动人心旌的魅力。那是带泪的倾诉,含笑的哭泣,顿悟时的超然,惨痛后的微笑。
情感是美的——唱这类花儿时,莹儿便成了世上最坚强的人。那份执著,那份坚强,那份为爱情宁死不屈的坚韧,仿佛不是从那柔弱的身子里发出的,而是来自天国。
一直到她们发现虫子,弹下虫子,感觉这一曲花儿似乎才慢慢谢幕,但依然余韵未绝地在风沙中回响。
花儿为什么这样让人动容?——写到这儿,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下度娘,查阅到“花儿”的资料: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话说莹儿唱的花儿为啥这么让人动容呢?都说真正的艺术是“通灵”的,这份“灵”是灵气、灵性、灵感、灵慧、灵秀、灵空、灵透等的综合体,简言之即超越。
这份超之于常人的跨越是如何来的?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看来的,也不是一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中体验来的,而是感悟:丈夫死亡,她多了一份对死亡的感悟;灵官远走,她又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悟,灵魂游荡在生死之间的莹儿,也唱出了那份引动灵魂的震颤和共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