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去拜访到的是行动派的创始人琦琦,这是一个非常甜美的小姑娘,她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你知道有一本畅销书叫《高倍速阅读法》,就是她联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推出后的销量累计超过了50万册,它里面教你如何快速吸收阅读内容,一天可以读4本主题书籍,年阅读量超过100本的阅读方法书。
包括BAT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甚至投资圈的大佬们都争相去学习,这样的技巧对创业很有帮助,很多人都想去学,我也很感兴趣。
今天的信息是非常爆炸的,信息太多了,你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就要提高。
我举这本书的例子,是想说,琦琦在做的事情,就是基于这样的有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书,买断他的版权,请到他的作者,来到国内开课,每一次的课程一般都是三到五天这样。
不就是请一个外国老师,来中国开课吗?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行业,叫做版权课。那我们就先来讲讲,什么叫做版权课的商业模式。
1基于国外版权课搭建起来的商业模式
国外的一位老师出了一本书,打磨了一套体系出来,这是某一个领域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你去找到他,买断在国内的版权。然后,你在国内开始开课,推这套系统的线下课程,标价收费。
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而实际上,这些版权课解决了内容的问题,这是你选择好课的一个出发点,选已经非常成熟的、已经写成书的这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你来买断版权,回来经营。
版权课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你去支付版权费,有的是10年,有的是30年,这个年限比较长。
这是缺点,假设你公司买了30年的版权,而你公司只是做一年就不做了,那公司就赔了。
但同时,也是优点,版权课,你肯定是优选的国外能畅销很多年的书,你把版权买过来,然后在国内再版。首先,你就能拿到出版社给你的版税,这是其中的一块收入。
琦琦说,当时买过来版权,就是为了做线下落地课的,同时,顺便就再版出了书,只是为了做前期的内容宣传,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动作,出一本书,每年能给她带来100万的版税收入,那一年多出几本呢?就是几百万的收入。
所以,购买国外版权,再版,首先可以有版权收入。
然后就是在国内做线下课的收入了。比如,这本《高倍速阅读法》,它是一本书,实际上就是一套解决你快速阅读的书籍,它完全可以做成是一个线下的收费课。
由于行动派的课程都是引进全球超过30年以上的版权课,内容扎实前沿,老师也多是30—40年教龄的世界级导师。
因此课程的客单价在1万—3万之间,这样的价格,走的是高端路线,最好的课程,最好的师资,最优质的服务体验,这是教培行业的“米其林”。
版权课有个好处,很多一般的课程只是讲个一两年,就需要迭代了,而这些版权类的课程,它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它的系统性很强,可以十年甚至几十年,保持基业长青。
这本《高倍速阅读法》就是行动派引进国内的第一个版权课,第一年的收入就过千万了,所以,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去做的市场。
这跟电影的版权是一个道理,你买下来版权,就变成了出品方,你在影院上映之后,你要分给影院,要分给片方,再出去一些费用,剩下的就是你的了。
如果购买书的版权,有的是一次性支付给作者一笔费用,有的是签年度合约,比如5年10年这样。
有的人专门做版权生意,把国外大量的好书版权买过来,在国内出版,有的是跟作者分润,有的是直接买断,支付一部分费用给作者。
当出了书,发行了,有什么好处呢?你在书里面有很多出品方的信息,比如行动派,读者会看到。
当读者看到后,有可能就进入到了你的微信公众号,一直阅读你推送的相关信息,等到哪一天,他看到你开了一门高倍速阅读的课了,报名的几率就很大了。
你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卖课方式,只是这个路径有点长,有点慢,但是,它的长尾效应很大。
书会一直出,读者会一直沉淀到你的公众号,是读者沉淀,他已经读过你出的书了,他只是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你的书,但是,当你要开课了,就可能花1万块去上课。因为,他对于你的内容是认可的,他想更深度地去学习。
这样的方式就是积累,如果你一本又一本地采用这样的方式运作呢?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在日本很讲究一个概念叫做永续经营。就是你扎根一个行业,一个赛道里面,不断地做正向,积累的事情,不要图快,而是走那条永续经营的路线,一点点地往上加,加上去就好比是长在身体上的下不来。
2.jpg
琦琦说她在做每一个产品的时候,都要保证这个产品符合永续经营的基因,慢没问题,但是要一直上涨。
他们选择的这些课程相对都是比较小众,比如说,讲师力课程、生命热情课程、愿景心理学课程、金刚商业智慧课程这一类的,但因为有极其优质的版权基础,因此都可以硬生生地把市场做起来,把每门课程做成百万千万量级的课。
内容的系统性这很重要,老师的质量度很重要,还有就是客户的体验感,一门课3天1万—3万块,这种高客单价的课程,后续的招生怎么办呢?
琦琦说,只要一门课开到了第三期,就能够自动运转下去了,因为好的课程都会自带口碑传播的效应,所以,前三期特别重要。
对于做教育培训的人来说,这算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方式了,不一定要自己开发课程,也可以选择像行动派这样的版权课,精品课的开发思路。
2
小众精品课的客户开发如何来做
比如说,我们要开一门抖音培训的课程,你就发现相对很容易,因为客户很精准,这是时下的热点,这是一种教育行业做培训的课程开发的类型。
这种课好处是客户好找,但是,缺点就是,内容需要不断迭代,不成熟,不成体系,而且会受行业影响比较大。比如说这两年抖音很火,但是再过两年呢?不一定了,那就失去了想学的人群,只能再换内容。
而小众的这种课,比较具有抗时间性,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热度。
3.jpg
比如,阅读课,心理学课,这些课程是任何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人,都会一直需要。而且随着人们对内在素质的追求,这样“非刚需”的课程会越来越走俏。
那这些课程的客户怎么来找呢?
比如说,我们做一个页面,投放广告,告诉用户我们是怎样的一种课,价格是29800,这种换做抖音是没问题,但是,这一类的课程,他有一个问题,痛点不够痛,他没有马上就要上的紧迫性。
针对这部分人群,你就要有另外不同的开发方式。行动派的路径是这样的。
先做内容,因为版权课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它本身就有了大量的内容,那就围绕这些内容,在新媒体这个阵地上不断做输出。
所以,第一个关键的动作,就是搭建新媒体矩阵,两微一抖,整个新媒体矩阵的粉丝类型有将近500万。把这个阵地做起来之后,流量的入口就有了,这个流量的入口是可持续性的,而不是投了一波广告就没了。
今天,自媒体的阵地这么多,只要你有优质的内容,不断做输出,在哪一个平台都能够获取到流量。这是一个趋势。以前,你想卖产品,那就找一个平台做广告,你就说,你的产品是什么,有多好,客户看到了,自然就买单了,这是一个流量,转化逻辑。实际上还是一个货架逻辑。
而今天的社交电商,抖音直播带货,他就变了,他不是纯粹的因为你的货选择购买,他不是一个搜索逻辑。比如说,你去淘宝买东西,已经想好了买啥,你就去搜索下,看看他有没有,你就去买了。
但是今天,你看看,你买的产品路径是什么?
你没事打发时间刷刷抖音,看到各种好玩的人和事,然后,看到里面植入了一个很好玩的产品,你就下单了,你看,你是在看内容的过程中,完成了购买。
公众账号也是一样,你关注公众账号,不是因为他卖什么产品,而是他能给你提供足够多的优质内容。而你在定时接收内容的时候,顺便购买了一个商品。
实际上,人的购买逻辑发生了变化,前几天,又采访了宇佑直播,在淘宝直播里面前三的卖家,也在谈到内容电商这个事。
以前做直播,只需要像摆大街的摊位一样,你就说你记得产品有多好就可以了,但是今天不行了。你要在里面设置剧情,桥段,各种植入。你要去制造用户喜欢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去推你的产品。
今天内容电商大行其道,也是这个逻辑。
你想卖你的产品,你得先去生产内容。让用户有规律、有节奏地去接受你的内容。隔三差五的再去顺带推荐一下跟内容相关度最大的产品。
这就是一个自然的销售过程。
以前的内容电商,仅仅是说写一篇文章,图文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今天,内容平台已经不再是图文的天下,你看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大家都把时间花在这里。
你就要去生产短视频的内容,直播的内容。还是内容电商,只是,内容的形式变了而已。
做了新媒体,有了流量以后,再做什么呢?就是把新媒体的用户粉丝,聚到社群里面,让用户之间玩起来。
过去一个平台,只做中心化连接,就是让用户跟平台之间产生连接,而不鼓励,甚至截断用户跟用户之间的连接。
但是,你发现,在今天,一个平台有没有黏性,不再取决于平台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紧密度,而是,用户与用户的连接紧密度。
4.jpg
平台就是平台,它搭建了一个让用户之间相互连接的工具。
比如说,微信,我们离不开它,不是因为微信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是微信里面有很多我们的朋友,微信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用户更多地连接其他用户,只有这样,它的生命力才会更久。
行动派先做了自媒体,又把自媒体的粉丝聚集到社群,社群的名义,也不是官方,而是各地的兴趣群,基于用户之间。
行动派在全国200个城市有450多个伙伴圈,以及读书会,每个月这些社群有将近300场活动,每年3000场活动,而这些社群的活动,都是自动自发的。
这些社群,都是公益的,自动自发的,而不是付费组织。
这些社群都是非常纯粹的。就是在一起学习,玩,读书,阅读,交流,没有商业目的。
比如说,你开了一门课叫做《热情测试》,这很少人会去上。但是,你做了一种这样的兴趣群,就有很多人参与进去,社群里面整天就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聊人生的意义,聊热情与天赋。当他知道你要开一门热情测试的课程,又是他们在看的书的内容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如果,你用广告的逻辑,你做一个生命热情课的页面,做广告投放,这个事情,多半就做死了。实际上,这种课的沟通成本是相当高的。所以,做小众课程开发客户的路径就很明确了。
第一,做内容矩阵,根据你生产的内容,做大量的内容矩阵。搭建你的新媒体部门。
第二,做社群矩阵,根据你的内容,在全国各地做大量的兴趣群,搭建平台,让他们形成自组织,做各种兴趣活动。
做完前面的这两步,后面,你的线下课,就没问题了。通过做内容,你已经有了大量的精准粉丝。你又做了社群,把用户圈在了一起,让他们自组织化了,而你是平台提供方。
这时候,你再来推你的相关课,他们就会很容易去接受。
如果,你又能把你的线下课的内容质量度,还有体验感都打造好,就像行动派,只要一门课开了三期,就能自动地运转起来了。
这就是一整套的线下课的招生路径,内容为重,前期也没有分佣,也没有代理。
第一,搭建自媒体部门,做自媒体内容矩阵;
第二,搭建社群部门,基于自媒体粉丝组建的社群矩阵;
第三,搭建课程部门,内容官,体验官,搭建复购率体系。
5.jpg
不断地循环下去,规模就能做到越来越大了。内容不要钱,社群不要钱,线下课要钱,就是这个逻辑。
3
客户复购率做到100%
需要抓好3个指标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关键点,什么叫做关键点呢?就是你想改变全局,只需要改变某几个点就可以了,高手和低手之间的区别就是,你能不能找到这些改变全局的关键点。
马云说经营企业的上三路下三路,使命愿景价值观,组织人才KPI,这就是抓住了关键点。
行动派在做他们的线下精品课堂,曾经创造了一个纪录,全场来参加课堂的学员,能做到100%的复购率,就是又一次购买了下一次的课程。
就是因为抓住了三个重要的指标,只在提升这三个重要指标上下功夫。
比如说,一场线下课三天,三个指标的考核点,都分布在不同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三个指标的考核时间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间点,来在某一个指标的导向下去做动作。
整场的运营指标只有三个:
第一,抓分享率;
第二,抓体验感;
第三,抓复购率。
先说分享率,对于一个课堂来说,对外传播最好的方式就是学员的对外分享。
7.jpg
让用户自动自发地分享,发到朋友圈,每一场课的分享率能达到60%。
而这种转发分享,不是强制性地引导,而是用线下一个又一个的点,引发用户的自动转发的欲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
比如说,在开课之前对于学员的妆容,衣着都是要有要求的。很多互联网类型的培训,就会将就随意,不修边幅。但是,你发现,当你看到哪一天你西装革履的时候,被拍下来一张照片的时候,你心里是很兴奋的。
为什么正式的会议都要正装出席,你自己穿正装的时候,自己就有了仪式感。
这点很重要,比如说<波波来了>现在在做的站友见面会,也有对于服装的要求,要求全部正装。
在课堂,你会发现,有专门的摄像师,负责给学员拍照,他不是随便地拍几张很多学员在学习的镜头,他拍摄只有一个目的,抓拍每个学员的表情细节,而且拍出来之后,马上上传,修图,发到群里。
于是,你就发现,照片里面的你好美,好迷人,瞬间你对这个课堂就有了好感。
在中午课堂间隙的时候,大屏幕放着一首温情的歌,屏幕上一张一张地闪现过每个学员的大头表情。
我是参加过这样的课程,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有趣的、高清晰度的脸庞闪过的时候,我的体验是很棒的。
当我看到我自己的时候,我一定会发一张朋友圈的。这就是引导发朋友圈的一个点。
分享,是一种追求精神满足的行为,一种自我实现。有的人说,他分享后能更深刻地理解信息。
这时候,你就要做一些让他感觉很有价值,但是,并没有完全让他理解的信息。他似懂非懂的时候,就会引发分享行为。
也就是说分享信息,是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他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于某些信息的理解。这一种,培训课堂很容易做出来。
有的人认为,分享信息,会对于他人有用。我经常性地会在早上发朋友圈,把自己的感想发出来,我认为他很有价值,我感觉这些信息可能会对于别人有用,于是,我就发了,在课堂上,就是要制造一些这样的知识卡片一类的东西。就会引发别人的分享。
有的人认为,分享信息可以让他人注意到自己的趣味和倾向。
比如说,他参加了一个阅读提升的课。他就会让别人知道,他喜欢阅读,这时候,你如果做一个背景墙,上面写着四个字,我爱阅读,那他就会拍个照晒一晒。
比如说,我会在1月6号-7号-8号,开一期社群操盘手的线下课,取名叫做《社群顶尖操盘手》,制作一个背景墙,上面写着,我是顶尖操盘手,如果是这样,我就会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这件事,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后面的那句话,就是我的话,我想成为那样的人,而我就是。
有的人分享,是为了吸引到同道中人。
那你就说一些,行话,专业术语,这些都是为了吸引同道中人。
有的人分享,能让自己更融入周边的世界。
比如说,小组的所有的人都在发朋友圈,你如果不发就很尴尬,如果你也发了,你就感觉,你跟他们一样了,融合了。
有的人发,是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某种东西,或者某种行为。
分享的动机无怪乎这些,我们只是需要明白分享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根据这个动机来设置能够引发用户的一个又一个的点,就可以了。
完全不需要去做强制转发,你做到位了,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比如说,这一次,我们印了一本《山顶牛人兵器库》,给我们采访过的70多位嘉宾都快递了,也没有要求他们发朋友圈,你发现,他们都发了,每个人都是自发的行为,每个人的朋友圈信息都不一样。
他们发朋友圈有几个动机呢?
第一,支持<波波来了>,发朋友圈,就代表对于<波波来了>的支持。
至于第二点,还谈不上,就是荣耀,书里面都收录了他们的内容,<波波来了>的影响力正在陆续铺开,但是现在还没有到得到那种水准,相信后面会有。
比如说,你收到得到给你寄来的专属的东西,多半,你会晒晒。
所以,分享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行为,所以,无论分享内容如何,至少这种行为是慷慨的,而任何积极反馈,都能鼓励他们进一步分享。
8.jpg
所以,当课堂内的学员,发了一条关于课堂的朋友圈,一定要给他及时点赞,代表你看到了这种行为,并且做出了即时的反馈。
引导学员分享,还有很多的点,比如,给他的座位上,设置带有他名字的名牌,给他发奖牌,这些都会引发他的分享。
但是有一点,你不能去固化他对外分享的内容,比如说,你给他们准备了一条已经准备好的朋友圈,角色扮演的也很恰当。但是,你发现,这就不好,多半的人会抵触,还是让他们自己来写。
这是说的第一个指标,分享率,第一天开始,就抓这个分享率。
然后是第二个指标,体验感。
体验感这个就是一个综合维度了,就是学员在课堂里面的切实感受。
他们会有一张表,比如说这一次来会场的有50个学员,那就针对这50个学员,做一个大表格,第一项,姓名,信息;第二项,他的状况,比如说,学员穿衣服太少,有点冷;第三项,改善,就可能会写着,给他送去了一块毛毯,他暖和了。
这个要细化到每个人的状况。当你能发现每个人的不适点,并且你能帮他去改善,哪怕是一点点,那如果你是一位学员,你心里会怎样想?你会不会发个朋友圈分享一下呢?
所以,分享率,实际上也可以从体验感的角度入手。
做完了前面的两个指标,分享率,体验感,然后就是复购率。
复购率这个事,就是销售啊,就是继续销售你接下来的课程啊,如果你一上来就不断地植入销售,隔三差五地就说销售,那个体验感是非常不好的。只要你把前面的两项做好了,后面的复购率即使他现在不买,后面也会买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顺序,分享率,体验感,复购率,顺序不能错。
复购这个事情,先要搞清楚,你对于复购这件事情的预期在哪里?
通常来讲,一个商家获得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用户的5—10倍,一个满意的用户会带来至少8笔潜在生意,一个不满意的用户可能会影响超过25个人的购买意愿。
当你知道了这些数据,你就知道,你应该把你的时间精力花在哪里了,就是那些购买了你一次的用户身上。
比如说,你见到有些商家经常这么干,当你购买了一个订单,他立刻给你发一个红包,或者优惠券,你可以下一次用,你也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就是在激发老客户,也是为了拉长用户的生命周期。
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前端的营销上面了,你就发现,红红火火的你搞起来了很多客户,当你的营销一停下,业绩立刻就没了。
原因很明显,就是没找到用户的复购点。
做线下的课程也是一样。
客户想复购,是对于未来有预期,预期又是建立在当下的体验感上,所以,首先是做好当下的交付,然后,再给他一个预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得到了一,他就想要二,想要三,这是连贯的。一定是进阶的,他想要更深度地学习,更深度地解决问题,这是他去报下一阶段课的根本原因。
如果不相关,那就不会产生这种动机,比如说,他学了一个心理学,你给他推了一个自然科学,那他就不会形成进阶,心理1,心理2,心理3,这个进阶就很自然。 所以,在做好当下的同时,不断地植入下一阶段课程的介绍,这很重要,这个就好比是电视连续剧,当你看完这一集,很过瘾,但是,在结尾留下了一个伏笔,未完待续,下一集更精彩。
这个因素在复购里面会占据最大比例。
然后,才是各种的赠品啊,促销啊,优惠券啊,限时啊,这些。
在培训行业里面,有一种手法很常用。
比如说,你有一个2万元的课,一个600元的课,用600元的课做引流,用2万元的课做交付,在600元那一堂课的末尾,推一把2万元的课,上2万元课的时候,你就给学员赠送600元那堂课的多张门票,让他们邀请新学员参加到600元那堂课,这样就循环起来了。
总结一下,这一大节讲了,想要做好一堂高复购率的线下课,要抓好三个指标,第一,分享率;第二,体验感;第三,复购率。
再来接着讲。
4
开发线上课堂会是一个大风口
上面整套的都是说了线下课的部分,实际上,在行动派的整个业绩构成里面,有80%的业绩来源于线下,20%来自线上。
他们是在尝试着开发线上课,说到线上课,很多人就会觉得会像《得到》那样的知识付费。实际上并不是,培训跟知识付费还是不一样。
培训比知识付费更加地深度,知识付费只需要解决你了解某个东西就可以了,但是培训,要解决的是你要学会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
试想下,如果,你买下来了很多的版权课,这都是成体系的,你把他做成线上课,按照游戏思维一样的思路,分成一关又一关。
把整个学习,改造成一关又一关的升级打怪。
9.jpg
这种的单价比知识付费要高一点,就是某一项技能的训练。
比如说,你把阅读课的培训,做成了线上的一套系统。所有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都在这个APP里面做了实时的展现,你能实际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如果做出来这样的一套东西,就可以实现自动化了,比如说,1个学员1299元,你发现,这样的一套系统研发出来,你卖1000个人,跟卖10万个人,你的成本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想要一对一的感觉,都想要一个老师就教你一个人,他可以教你东西,你不会的时候,还可以问他,这个在今天,也已经有人在做了,这就是AI技术。
他是模拟出来了一个人,因为,你在学习的是一个特定的领域。他可以更简单地把所有的相关问题,数据库化,你所问的问题,基本上不会跑出它的范畴。
这个市场上是有案例出现了的,已经有人在AI+教育这条赛道上跑出来了成绩。
在我们上半年有一期采访的猫课的蒋晖,他们是专注做电商领域的线上培训,也是用的线上课的方式,他们的单价卖得很高,有的4000多元一堂线上课,但是,他们的也是达到亿级别的营业额。
这说明一个问题,课程在线化,也是可以的,把线下系统的课程搬到线上,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而现在不仅仅是把课程搬到了线上,而且是如何实现学习AI的互动问题,就是营造一对一的私人老师的感觉,这是未来的方向。
明年,琦琦的主攻方向,就是线上课,把线上课做成AI体系,这是一个大方向。
而我问她这个产品怎么推的时候,她说,做内容有一个好处,你想卖什么课都可以。
你要卖课之前,你不能先卖课,你得先生产内容,用内容吸引到同频感兴趣的人,再在感兴趣的人里面,去做社群,深度地开发,后面不管什么课都能卖出去。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方法论。
先做内容,再做社群,再来卖课,这是一个超级牛逼的路径,适合于很多不同类目的教育产品。
10.jpg
这个运营思路里面,社群是免费的,它不是一个产品,不能做产品化。它是把对于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聚集到了一起,真正地去做用户关系。
对于今天的内容,我感觉,最大的收获点,就应该在这个环节,这套打法,这套大逻辑。
先做内容,根据自己要卖的课程,先做新媒体内容聚集粉丝。
再做社群,把新媒体的粉丝聚集起来,这都是对你内容感兴趣的用户,你把他们聚集起来,让他们彼此之间交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爽。
再做课程,当你真正要做课程的时候,粉丝们一定会来。
就是这样的一套体系,一套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