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
或是某个暖洋洋的午后,或是某个雾蒙蒙的清晨。
我开始问自己一些,曾经一直模糊的问题。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有意义?
我又该做些什么才算没辜负这个世界?
回答这些问题,就好像幼时的我,努力地想去弄清。
地球在哪里?宇宙是否有尽头?
结果就是,
脑袋中所有的线条,彻底缠到了一起,死死地那种。
寒假的我,带着自己还算不错的文科成绩。
跑去应聘高中生的辅导班。
而在这之前,20岁的我,没打过一份工,没赚过一分钱。
然后,寒假的第一个挑战,就变成了,怎么当一个老师?
怎么当一个老师?
我反反复复回想这么多年,我喜欢的老师都是什么样子的。
就这样,开始了“小老师”的日子。
在这之后,直到今天,我开始觉着现在的自己似乎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
遇见的第一个学生,
是一个被爸爸求着来学习,考试全靠蒙的女孩儿。
面对一个高一,却分不清名词动词、不会汉语拼音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
一再的降低难度,一再的鼓励支持。
我们师生两个。都在尽力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对她来讲,学习是最痛苦的事儿,没有之一。
对我来讲,不愿敷衍上课,又有着这么一个不愿听课的学生。
艰难,是对这段日子最好的定义。
所幸,我虽称不上为人师表,但这之后,我想我懂得了“师者”的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我想是“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
之后,我想,即便我成不了一个合格的老师,也会成为一个理解老师的学生。
一味地逃避,让我离社会越来越远。
一年前的我,心中坚信的,是什么呢?
身处大学那便尽到自己学生的责任,有点“在其位只谋其事”的意味。
对于大一大二兼职的同学,满心有佩服,心中却是为其浪费的时间不值。
换句话来讲,一年前的我绝不会选择大学兼职,即便是工资高。
我不否认“在其位只谋其事”往往会成就强者独一无二的能力。
但于我,仿佛这就是我对不熟悉的世界逃避的借口。
大一整整一年,我将自己困在这个并不像童话那样纯净的世界。
遇见一点点黑暗,就夸张的,大吵大闹的喊着不能理解。
然后在自己勇气即将散尽之时,再缩回那个壳里,心里想着这儿已经很好了。
心安理得,停滞不前。
可是为什么?一向自诩勇敢的我,怎么会怕了前进?
没错,大学之后,便是所谓的社会。
受太多“过来人”的影响,社会仿佛被我妖魔化了。
他们时不时就说,“这就是社会。”
黑暗是社会,人情世故是社会,潜规则是社会。
哦。
我想“受教”下去,社会是名词还是动词我都该忘了吧?
逃避,一个我最讨厌的词儿,却被我发挥的淋漓尽致。
有一些黑暗,当我靠近它,我发现,它会让我逐渐发光。
当我试着走出校园,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
尽管脚步还没那么坚定,却也是亦步亦趋。
尽管并不顺遂想要放弃,却还是咬牙坚持。
荒芜之后,确是新生。
原本的黑暗,不过是地球自转昼夜更替的遮蔽。
如今的黑暗,也不过是人心反反复复的阴影。
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地球,是人打了一个盹儿。
无伤大雅,总会日出。
即是疏远,只要向前,总会汇合。
十亿凡世,轮回悲喜。
我们终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样子。
我们也终究会离开这世界,无论爱与不爱。
我想未来,
我还是会相信20岁后的自己会有无限可能,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尝试。
在学校,那便安安稳稳学习。在社会,那便努努力力工作。在家,那便乖乖巧巧孝顺。
我想
这样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