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故事25:三代同堂,一家之主是谁?
美发结业后,小梅留在乌市实习,实习的美发店就在离“姐姐”家不远的街上。
每天坐901路,到了店里,把妆台擦一遍,等着大师傅的到来。最忙的时候才有机会练手,每次给顾客剪好头,大师傅再稍加修理,顾客也很满意。
这样的日子就在平淡无奇中度过。“姐姐”时不时的地从侧面给小梅说:“你看,我们团里没有理发店,每次理发都要坐路车去街上理发,你要是能把团里面的房子租下来,不仅能方便要理发的人,自己也有个安定的去处。”
小梅没有想留在“姐姐”这里,她想回到父母身边。
“姐姐”告诉小梅,有一个人看中了她。希望可以和小梅家结为儿女亲家。这个人和小梅的妈妈也有一段故事。
当初,母亲借住在“姐姐”家里时,“姐姐”给妈妈介绍过一个四川老乡,他和“姐姐”在一个单位,都在砖厂上班,这个老乡从小没有父母,是姑姑把他养大的,所以,姑姑就是他的亲妈。
母亲见了他。因为是四川人,个子不高,这也不算什么缺陷。可是,这个人讲三句话里少不了骂人的口头禅。如“TM”,还有更难听的,妈妈对他就没有好印象。所以,没有和他走到一起。
小梅来“姐姐”家借住。这个叔叔也来“姐姐”家里玩,两人经常能碰面,但是,没有交流过。他向“姐姐”打听小梅的情况,心里就有了计划。
当初没能和小梅的妈妈走到一起,心里有遗憾。下一辈人,年龄相当,希望能成为一家人。
叔叔的儿子在开出租车,因为他初中都没有毕业,只能自谋职业。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两个人开一辆斯柯达小轿车,也算有一份收入。
小梅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规划,更不知道怎样面对这种情况。
回到家里,小梅把“姐姐”的意思告诉了妈妈。妈妈希望小梅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家,只要对方踏实,肯干,别无他求。
妈妈赞成小梅留在乌市郊区发展,女儿嫁的近,也方便相互往来。
小梅内心一直回避谈婚论嫁,这次却顺从了母亲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大,待在家里,只能给父母徒增烦恼。把自己嫁出去也是为家里减轻负担,女儿家迟早都要走这一步。
小梅见到了姐姐说的那个男孩。
虽然是在新疆土生土长的男孩子,好像身架还没长开,又瘦又弱,只有一米六的个,看来,男孩的母亲个头也不高,否则不会这么矮。
小梅看着和自己一般高的男孩,心想:肚子里是不是有点货呢?
住在乌市郊区,又是司机,奇闻异事总有吧!不然,两个人没话说,相处起来多尴尬。
小伙子白天开车,晚上,他的弟弟来换班。小梅有种直觉,他没有谈过恋爱,也不会说甜言蜜语,好像两个人隔着什么。
小梅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姐姐”听,“姐姐”就到小伙子家里絮叨,一问才知,小伙子在小梅身边有压力,他初中都没有毕业,身边有个大专毕业生就不敢开口说话。
小梅知道这是事实,但是,并不是不可弥补。如果,男孩有足够的信心想办法一边读书,一边努力于沟通,缩小两人之间的差距,也是完全可以忽视学历的。
为了让男孩消除紧张和压力,他的父亲让小梅去家里吃饭。
小梅去了男孩的家里,见到了男孩的妈妈。阿姨个子果然不高,还不到一米六。男孩的奶奶却高大健壮,说话中气足,声音洪亮。
吃完饭,小梅坐在沙发上,和男孩的一家人聊天。
男孩的妈妈跟奶奶说:“妈,给我一点钱。我买一包针,再买一点缝衣线。”
“需要多少钱?”
“三五块,就够了。”
奶奶站起来,去她的卧室,拿出来五元钱给了阿姨。
我的心一紧,难道这个家里还有老佛爷呀?
三代同堂!小梅想起了自己的奶奶……
回到“姐姐”家里,小梅心情难以平静。虽然男孩的妈妈和奶奶看似相处和睦,但是奶奶掌权是肯定的。
小梅很佩服男孩的母亲,在婆婆管制下居然能生活半辈子,换了另外一个人,这样的婚姻根本无法维持。
小梅从“姐姐”那里了解到,因为姑姑养大了叔叔,叔叔为了报恩,改口喊“姑姑”为妈妈。
叔叔结婚后,仍然和结婚前一样,把挣来的钱交给妈妈。买东西时,再向妈妈要,每花一分钱都要报账,儿媳妇是家属,也得按照家规来办事,到了孙子辈,也延续了父辈的做法,奶奶就是垂帘听政的老佛爷。
小梅听到这些内幕,心里就一沉,新时代和老观念拧在一起,能不产生矛盾吗?
就这一点,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小梅不想过被别人掌控的日子。
可是,像这种有媒人介绍,又是老一辈熟人从中牵线,上船容易,下船难呀!
一路前行,一路迷茫,人生旅途有多少等待小梅解开的谜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