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良知,正慢慢回归,这真是难能可贵!国人近现代以后,被打怕了,被饿怕了,被穷怕了,老祖宗留下的善良为本的祖训,被淹没在了一片哀嚎之中,斯文扫地,面目狰狞,天地颜色尽失。
然而,现在的国人越来越自信,国家越来越有力量,不过这些都还不能被世界所尊重,只有恢复了我们国大贵善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雍容华贵!
社会的富足不在国库,而是民智。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的民智清醒正慢慢好起来,从掉进无尽穷苦的深渊,再到一头扎进视钱如命的黑洞,正艰难的苏醒过来。这种苏醒如果没有善良的精神支撑,恐怕又会跌入其他致命的轮回。《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这个良知,就是人心内在的洪荒之力,是一切智慧本初。我们整体自私的民族意识,流弊太久了,现在要严肃的正视它,改变它,重塑它。
真人的本质不是有道,而是致知。道,是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的境界。道法对于普通人来讲,是个难以企及的思维和处世高度,闻道得道的基础还是善道,也就是知行合一,也是大众之法。王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了”。致知是一种人生修行,是普通人的法行,知而致远是谓真人。口念善歌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心性若无,仁义行事的人肯定不是坏人。格物致知,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所以能参天地也。
社会良知的重建不是道德,而是敬畏。道德心,是上善,而当下人们所有害良知的勾当,都是没有了敬畏心,是下善的堕落。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重视敬畏心。人们发愿求善,源自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的敬畏,对诸法的敬畏。 善良心是破除人恐慌感的不二法门,但是人若心无畏惧,也就没了善心的根本,善良自然就死了。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现在人常做出悖犯礼义之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缺少敬畏。信仰是对善良的注释,与宗教无关,现代社会对传统美善文化的解构,已严重影响当今人们精神之根本,网络文化的“自由之神”,就是糜食现实人善良精神的饕餮。当慎重之。
善心的根本不是退让,而是守正。老话有句叫人善被人欺,所以比恶的心思,一直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潜伏着。其实,比恶斗狠,是最惨烈的自欺欺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人心存善念,一切的恶都会自动隐退,人也会逢凶化吉,前途无量。善良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守朴正人的善力,内心有了大原则,就会坚决捍卫,有些时候还得斗争,这就是善心的本来性。守正出奇,才是善之又善, 大善之德,唯善之门。
美丽的世界并不求真,而是究心。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不会绘画,但喜欢观赏画,到了一些地方总爱看上几眼。国外画多以落笔细致,色彩艳丽为美,而中国画多以喻愿抽象,色彩浅淡为美。国画也可以把人画的惟妙惟肖,但是所有传世佳作中,很少有具体人物画。而国外却是相反。这里就有个审美观的问题,美的底色就是善,这个善意已浸染在整幅作品里,“我”这个主体是没有的了,化融进了画里面。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国人去“我”存真的哲学思想,我不在了,私就少了很多,善就会多起来,画自然美了。正所谓求真需笔力,求心万年青。
心若安静,天崩又如何;心若明亮,黑暗又如何;心若悠扬,怒号又如何;心若吉祥,鬼魅又如何。一世感伤,不如心存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