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谈谈问题》,迈克尔教授谈到:“优绩怎么会成为一种暴政(tyranny)呢?当它开始让社会按赢家和输家划分的时候,而这正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输赢划分与收入及财富差距的扩大有关。但不仅如此,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对待成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那些成功人士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是因为他们的优绩,并且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市场给予赢家的所有好处。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他们开始相信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人也一定是罪有应得。 ”项飙教授谈到:“至少中国社会如此,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过于狭窄了,整个国家对成功的认定标准很单一。”
从记事时起,高考就有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形容了。自高考恢复到千禧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人们惯性的信仰着一些神话--从90年代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现今的谷爱凌,精英成了我们这代人前行路上的灯塔。
我小时候,教育环境还远没有如今这样卷。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他们这一代,但教育及教育环境的缺失,让他们依然没有如今这样重视我们的教育资源和成绩。印象中,小学初中阶段,班上会有近半数同学因为父母没有刻意陪伴学习或是培养学习习惯而过着随性佛系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父母也总是把成绩挂在嘴边。
到了我成为父母的如今,小沃这代人的教育环境和文化已惊人的艰难。对独生子女的重视,以及作为考出来的人渴望子女延续甚至扩大化自己的辉煌的期待,种种因素的加持,让“鸡娃”以及相关的术语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一种作为家庭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
即便,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名校的生源几乎不再如90年代存在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情况,人们明明知道所谓的成功,单纯的考出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富裕家庭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的教育资源远超出一般家庭甚至贫困家庭,大家依然还在往这个独木桥上疯狂拥挤,绝不后退。
这种有意无意个体选择的背后,是现今这个时代价值单一下的无奈。虽然我心底非常相信,即使我的女儿小沃去了职业高中,学一门手艺,她的人生也会是精彩和幸福的,因为她有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有坚定爱的支撑。遗憾的是,我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的担心,现实中职业高中的氛围和环境,生源的鱼龙混杂,都让我无法镇定和冷静的正视或选择这个结果。
除了对小沃未来的潜意识选择,优绩主义及对精英的追捧,也如影随形的伴着我,从未远离,哪怕是在我精进生命教练五年多之后,依然会在一些潜意识的瞬间蹦出来,让我非常惊愕。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大考小考都会年级大排名,红榜昭然若揭的悬挂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理所当然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风气趋势下,我和我最好的闺蜜青春期时那不稳定的情绪和友谊,一次又一次微妙的如风中残烛般摇摆着。
这还不算什么。成年后,我一次次用收入的多寡、工作职位的高低、学历的优劣默默给自己和人们区分三六九等,仿佛小学生按大小个排队吃果果般,丝毫不允许一点点疏漏。在这样的心态下,那些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独特性,全然被我忽略。
记得一个大学同学非常擅长人际交往,只是成绩不好。毕业N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她,发现她生活的非常好,很棒的工作,很幸福的家庭,从阶层的视角衡量,比我高一些。虽然表面不动声色,我的内心无比震惊,怎样都不能接受一个曾经成绩比我差那么多的人活得比我好。
这些可笑的单一化的衡量方式,是当今人们功利性的重要体现。就如人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更多的视角是讲大自然当做工具。而在单一化成功标准的背后,在组织环境里,人们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同伴工具化呢?
看看现在的职场剧、霸道总裁文的盛行,或是小红书上所谓有钱人开箱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人们依然在用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来衡量人生。
我们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人类吗?我们有多久没注意过身边的人了?那些专注于网络世界,或是沉浸在迈向成功的白日梦中的我们,丝毫不介意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成功,比如资源,比如阶级,比如伯乐等等。这是不是一种麻痹呢?
我正在一点一点,从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或者说优绩主义中脱离出来,更多关注活生生的人身上的独特性。开始更关注身边的人,陌生世界里的真实的人,也关注我自己,我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什么,在不考虑社会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同时也更开放的欣赏我的女儿小沃,她身上的所有独特性,那些让她可以成为她自己的存在。
时代的变革总是缓慢且需要代际流动的,可我依然愿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什么,哪怕只能一些些的推动这种变革的进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