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的一场雨,将居高不下的气温降了下来,人们惊异地发现,八月里的伏天失去了往日的威猛,尽管阳光还白晃晃地悬在头顶,但再也没有既便是坐着不动也浑身汗透的感觉,早晚吹在身上的风也有了一丝丝凉意,因溽热难耐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现象也神奇的消失了,淤积在人们心中的烦闷,仿佛也被这场雨给洗涮干净……。是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秋天终于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而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
跟立春和立夏一样,立秋是秋天的开端,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同时也预示着草木在走过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和旺盛生长的夏天,而走入了成熟的季节,走入了由盛而衰的转变期,正如那引领了一夏风骚的莲花,此时也开始花瓣凋谢,盛开的莲花也大多与莲蓬同现,莲蓬中也孕育了青青的莲籽,所以立秋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籽,为来年的重新生发进行准备。而此时的大地上,农作物也进入大面积的成熟期,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蕃薯根块迅速膨大……经过春天的耕耘播种,经过夏季的历练提升,所有的作物都攒足了劲,向着饱满和充盈冲刺,对辛劳耕作了大半年的农人来说,立秋表示着收获季节到了。
其实,立秋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气,更重要的是一种转变的象征:气候由热向凉转变;时光由昼长向夜长转变;植物由疯狂生长向成熟萧瑟转变;人体由阳气旺盛向阴气聚集转变。立秋也预示着季节的发展趋势,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走向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夜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立秋并不代表着马上就是秋天了,因为还有气温这个气象指标决定着现代的秋天何时正式开始。但不管气温如何变化,夏秋季转换的脚步却不会停止,既然立秋已经敲开了秋天的门扉,相信秋天会坚定地依照自己的节奏向我们走来。
正由于立秋的气候独特性,古人赋予了立秋最显著的三个物候特征: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初侯凉风至”,最先的变化发生在风向上,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并逐渐增强,偏南风逐渐减弱减少,微微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对在白天还挣扎在暑热中的人们来说,这丝丝凉意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清新。“二侯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这也预示着肃杀之气降临到植物身上。“三侯寒蝉鸣”,立秋时的蝉,也许是察觉了阴气渐侵,于是便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作最后的嘶鸣,好像要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更好像是宣告:美好的生命之旅即将结束。
对于秋天的来临,人的感觉是迟钝的,尤其是居住在城市而远离大自然的人们,对悄悄出现的自然的变化难以及时觉察。但万物皆有灵性,秋天是否来临,那一片梧桐树叶便是最早的见证者。唐代刘言史《立秋》诗道:“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表明最先察知秋意的是树叶。古人认为,到了立秋,梧桐这种有灵性的树就会有感知开始落叶,也因此有了“落叶知秋”这一成语。而且,据《梦粱录》中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这是北宋时期关于立秋的记载,不管其真实性到底如何,但充满了古代立秋隆重的仪式感,也说明最先知道秋天来临的是梧桐叶。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动物对春天悄然来临最直观的感触,那么“一叶知秋”便是植物对秋天无声到来最敏锐的感知。白居易的诗《一叶落》“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便很好地诠释了“落叶知秋”的涵义,而立秋也正与这落叶一样,预示着草木萧瑟落叶纷纷的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了,秋天来了。一缕秋风,拂去酷热的夏;一阵秋雨,润泽烦躁的心;一滴秋露,折射爽朗的秋;一丝秋意,渲染美丽的景。走过了明媚的春天和热情的夏天,无疑,即将到来的秋天,是美丽的,充满了独特的成熟韵味,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感觉。爽朗的秋风,会吹散所有的烦恼;收获的美好,会驱逐一切忧伤;金菊和红叶,会使成熟的季节色彩绚丽;欢歌和笑语,会溢满清新的岁月。一幅崭新的秋日画卷,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秋天的脚步,必将带领我们迈进一个更加成熟壮丽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