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真心”的悖论 Follow your heart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渴望“活出自我”,也就是跟随内心,找到所谓的“真实自我”,过一种顺应内心渴望的生活。对于那些习惯了外界条条框框、努力做好本分的人来说,这种追求十分自然。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悖论:如果我们所谓的“真心”只是情绪和外部环境的产物,我们又如何真正追随它?换句话说,如果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又如何追随那个所谓的“真实自我”呢?

最近重读了《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它并不是试图劝人信教,而是通过科学视角来解释一些佛学道理。我觉得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书里提到,我们的想法是由多个“模块”在意识之外生成的,然后注入我们的意识。如果某个模块的想法比其他竞争模块更强烈,它就会浮现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而这些模块的背后,是情绪在驱动。因此,我们所感知的“自我”实际上是由外界环境和内在情绪共同塑造的一股经验流动,其中包括了我们的欲望和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真心”只是由无常的情绪驱动,那么追随这些“真心”是否真的能带领我们走向真实的自我?我们是不是只是在被瞬时的冲动或外界境遇左右?

这看起来确实存在矛盾。我们的想法受情绪影响,而情绪是短暂且易变的,受外界条件左右。如果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们又如何声称是在追随内心?又如何确保我们不是在追逐一些稍纵即逝、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欲望,而这些欲望未必反映我们真正的渴求?

或许,活得“真实”未必意味着追随每一个欲望。它可能是指,在当下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有意义和值得的选择,做一种有意识的决策,尽管这些选择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种“有意识的”决策似乎是跟随真心的核心。也许“真实”并非盲目追随实在的欲望,而是保持觉察和智慧,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决策权,做出与当下状态相符的回应。虽然最终的选择可能仍然是追随某种欲望,但那是一种经过有意识、有觉知的决策,是对前因后果深思熟虑后的行动。

我们或许可以把欲望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提示,帮助我们理解什么能够带来满足或意义,但它们并不是定义“自我”的根本,我们也无需觉得没有满足内心渴望就是没有过上真实自我的生活。欲望无常且变化多端,关键在于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只要这些选择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符合我们所认为的重要和值得的东西。

换个角度来看,冥想可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跟随真心”的一个工具。通过冥想观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看看他们从哪里来的,然后决定是否跟随。在这种觉察中,做出更符合内心价值观的抉择,哪怕这些价值观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