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起,父母都会为我们操心很多事情,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成长,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只能跟随,并且顺从父母。但是,如果我们安逸于这种一切都被安排好的状态,把自己全盘托付于外界照顾,沿着这样的惯性继续成长,将来在遇到失控的时候,就会容易做出极不理智的行为。
最常见的就是工作后陷入迷茫,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又不知道想要什么。有人把问题全部抛给外界:责怪环境、责怪父母的错误带领,有一种“被害者”的心态。也有人把问题全部抛给自己:因为我的软弱、不好,配不上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悲观厌世”的心态。
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没有认识自己,缺失了探索。
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我们的一生,有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对应的特征与任务,前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就会引发下一阶段的危机。而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在探索阶段、建立阶段埋下的。
在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校园活动、实习、踏入工作环境,进行自我探索,不断试错。期间不必过于纠结,发现不合适及时止损,再次进行探索。
在确立阶段,应该有意识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选择领域,并试验其为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期间遇到不合适的,要找到不合适的原因,榨干价值,促进对自己的了解,再次进行探索。
而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大家应该避免的,就是从众心理与低自尊。从众心理会让你只看外界,随波逐流,无法坚定。低自尊会让你只看自己,过于敏感,固步自封。但其实,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要固化对自己的认识,也不要对他人抱有成见。用变化的眼光看自己,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关于如何认识和探索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模型:约哈里窗。一个完成的我,就是由四部分组成:
1、开放我: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例如一些特征、个性
2、隐藏我: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例如一些癖好、经历
3、盲目我: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例如一些缺点、习惯
4、未知我:自己和别都不知道,属于潜能部分。
理想的约哈里窗,应该是尽力扩大开放我,缩小其他三个我,达到内外一致,活的更坦荡。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倾听他人、展开讨论等方式来扩大开放我,从他人的视觉里,获得反馈,也从自己的视觉中,学会觉察。过程中,要抱着谦虚的态度,辩证看待,不必过于害怕与自责,多次在不同的视觉中,找到共性,认识自己。
相信我们遇见的所有人,都是为了遇见自己:一个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