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为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锱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清净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圣人整天出行,总离不开供应衣食的车辆。虽然有繁华景象,仍然安静而超然外物。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处理天下事时那么轻率呢?轻浮就会失去贤臣,躁动就会丢掉君位。
此章老子以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来描述厚重与轻浮,清静与躁动,其中一个方对另一方起着主导或主宰作用,提示人们应有侧重地做出选择,特别是君王在处理天下事时需要更加谨慎,把身体这个根本放在首位,对于身外的繁华与享乐,权利与地位,应该以超然的态度来面对,而不是沉迷其中,更不能轻率地做决定。
轻浮就会失去贤臣,躁动就会丢掉君位。这里的君位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根本,即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河上公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厚德者与清静者均在内在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修身者,厚德也;修心者,清静也。君王应注重修身与修心,何为修身与修心?《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领导者懂得加强自我身心修养,在不拘小节的同时又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失了分寸。因为厚德能包容,自会留住各种人才,并能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所长为自己所用。在管理用人方面,汉高祖刘邦就体现出了他知人善任,胸怀开阔的一面。汉初三杰能在他麾下各尽其能,也在于他的能容与智慧。《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因为内心沉静,大事面前内在自有定海神针,内外皆安定自然自可敌三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曲素琴击退司马懿十几万大军,成功演绎了一段空城计。在于诸葛亮面对危难时内心沉静如深海,恰似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难以捉摸,才会不至于把自己暴露在非常危险的地方。诸葛亮善用奇门遁甲,而奇门遁甲在军事中运用的核心之一就是找到甲隐遁的地方,在我看来,诸葛亮善用术,但他更懂得以道御术,道术器在全息的一体中,所以难寻他的踪迹。
这个世界有能量的主宰没有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从修身正心中来,从定、静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