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回答非常贴切绝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现在每当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都会去读一读收藏的这段话。孔子开启了平民教育,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读书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那个时候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能够站在公正立场上具备“弘(眼光、见解)和毅(果断、决心)的能力,从而挑起国家社会的重任。
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呢?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面对这个问题,现代人可能不容易回答,“知识就是金钱”,觉得学习之前很自然应该先问的是学了以后能赚多少钱,至于为社稷挑重担什么的,再说吧。
南怀瑾先生为此专门做了解释,他说因为古时候一个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会认为“仁”是他的责任。这是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所谓“仁”,指的是广义的爱,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这与西方狭义的爱不同。所以他们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付担子很重,一旦挑上了肩,就一直到死为止。
能够挑起这么重担子、走那么远路的人,绝对不是一般的人。南怀瑾先生说这个人必须得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弘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
他认为我们将来的教育还是会走回原来的道路。纵观中国的文化历史,以朝代来计算,周朝统治天下约八百年,汉朝四百多年,唐朝约三百年,元朝八十多年,明朝约三百年,清朝两百多年……
周朝能统治天下长达近八百年,是因为周以道德为基础,是德治、礼治,一代一代都是道德政治。孔子尊称的圣人是吴泰伯,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三次推让天下,最后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亲顺利传位于更适合统一中国的三弟,选择逃走了(因为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更不需要用一个虚名来让老百姓去称道赞美他,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奉他为圣人。
这就是孔子所宣扬的人格的修养,皇帝可以不当,荣华富贵可以不要,能够不被富贵所迷惑,“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做到了“君子坦荡荡”,此时才可以担当天下大任,因为他不会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而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自己身上,必将尽心尽力肩挑起来。
大家都是读书人,现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究竟为何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