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传过一段话:
“心理学说凡是习惯咬吸管的女人,哺乳期的时候都是用力咬着母亲的乳头吃奶的。这样的女性性欲强烈,OOXX的时候激烈狂放,一般的男人恐怕吃不消。交女朋友之前,先请她喝奶茶吧。”
乍一看像是乱开黄腔,再搜索一下“咬吸管代表什么”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咬吸管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之一,一般喜欢咬吸管的人敏感,容易紧张。深层次的理解为咬吸管与咬乳头或奶嘴的动作相同,婴儿通过吸允获得安全感,长大了没有乳头了,就只有咬指甲咬吸管。根本原因是由压力带来的焦虑,这个和童年时期的生活有关了是否父母一方或双方对孩子比较冷漠或者暴力相向以及生活环境的不稳定,等等。”
爱咬吸管与缺乏安全感、性欲强有关的说法,到底是凭想象还是确有根据?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胡说八道。
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宗师,性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就曾有过相关的阐述:
“
在婴儿时期天生就有吮吸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成年,有的人甚至终身都无法戒掉。吮吸的动作会耗尽一个幼儿的全部注意力,使其坠入梦乡,或是出现类似性高潮的和谐反应。
”
除了咬吸管,其实流传的“夹被子是在做羞羞的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找得到相关根据~
“
可以通过用手触碰或按压生殖器来消除瘙痒感,获得满足感;夹紧双腿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这种行为多见于女孩。男孩更喜欢用双手手淫,从中也可见男性的征服欲望是多么的强烈。
”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我们很少在公开场合谈性,因为性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是禁区,摆上台面多少有些难为情,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才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咯吱窝蹦出来的,充话费送的……
但实际上,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性采取禁锢。在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始终对性采取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控制,达到禁绝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大圣人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即吃饭和情欲就是人的本性。
可见中国的哲学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性”不过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根本属性罢了,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性是美的本源
跟中国的大圣人比起来,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更令人脑洞大开。
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首次将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归结为人类性欲这个源头。该理论要旨是说: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创造出艺术与美。
他形象地将性欲比喻为奔腾不息的河流:性欲这条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但其所有或是绝大部分的能量却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性目标,被挪作他用。性冲动脱离原来的性目标,转向新的目标的过程,被称作升华作用。正是在这种升华作用的帮助下,我们的文化成就才得以实现。
弗洛伊德甚至说过如此极端的话:那些在艺术方面富有天赋的人,往往是高效、性变态和精神病的结合物。这话说得或许过了头,但是它却是升华理论的一个比较极端和具象的说法。
对待性文化需勇气和包容
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在接受成都晚报的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对待性文化需要勇气更需要包容。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性文化是一门科学,一种文明,一项大自然的天然赐予。我们不提倡封建社会的那种背弃人性的禁欲,但更反对那些无所顾忌和无节制的性滥。况且,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操守观,确立正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是一个文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的素养构成。
人类社会对性文化当然并非百无禁忌,但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桎梏,长期以来我们对性文化施加了太过沉重的罪恶感和神秘感,甚至耻辱感。甚至对待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连用生理卫生课本传授科学、健康的性知识都要遮遮掩掩、犹抱琵琶。性文化的思想活水没有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显然,怀着对性有罪恶感和神秘感长大的孩子,社会也无法奢望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性。这必然影响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人成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