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到白先勇先生的名字是在豆瓣上,据说开了个收费音频节目解读红楼,数月过去也不知聊得是否尽兴,直到昨天看见一篇才女陈艳涛的文章,直述对白先生的“几声叹息”,才又想起此事。二者都是有见地的学者,观点究竟有何不同呢?这反倒比红楼本身更引起我的兴趣。
一声叹息:人之将死,其言善否?
秦钟临死的时候说:“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白先生觉得这话说的极为不妥,老气横秋、利欲熏心,贾宝玉最讨厌这种价值观,也完全不符合秦钟这个人物的性格口吻。
但是陈艳涛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事实上,整部《红楼梦》里的临死赠言大多有点分裂,比如秦氏托梦给凤姐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听口风好像世外高人般超然,那么秦氏活着的时候究竟是个何等人物呢?
张太医曾说:“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
对照来看,一个聪明一世的人死后教人适可而止倒也说得过去。假如生命可以重来一次,要不要换个活法,这不就是很多人都在纠结的问题吗。
两声叹息:呆子缘何不呆了?
再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薛蟠躺枪,白先生也认为不大妥当。
薛蟠明明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外号“呆霸王”嘛,怎么会“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呢?
对此,陈艳涛的说法是一个人再呆萌,也有多个心眼儿的时候,这恰恰是这个人物鲜活起来的地方。再说了,薛蟠也不是就活泛这一回,他出去做生意,还惦记给母亲和妹妹带礼物,放在两个夹板夹的大棕箱里,细致如此,怎么就不能在关键时刻“比诸人忙上十分”呢?
三声叹息:恨不恨红楼未完?
最让陈艳涛受不了的是他俩对后四十回的评价。
白先生直言不讳“写的非常高明,非常了不得。”“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有的七情六欲统统一片白茫茫,这个意境是不得了的。”
陈艳涛则说:“后四十回的人物个个失去光彩,言语乏味,举止无措,性格大变,趣味尽失。宝黛两人见面不是傻笑就是无语。王蒙说这是大悲哀、大默契,抱歉,我看不出来这重境界。”
王蒙怎么也躺枪了,罪过罪过。
其实张爱玲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叫“天日无光,百般无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就为这事,张姐还整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三大恨”,其中最恨的就是“红楼未完”。
其实对于白先生的态度我倒多少也能理解,自称读过很多很多遍《红楼梦》的矮大紧老师就说,白先勇先生的家世和曹雪芹笔下是何其相似,所以难免会有感同身受,惺惺相惜之情。
这真是个坏消息,如果评价经典要采用如此代入之法,那我最喜欢的书只能是三毛,而且还是没头发参过军的那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