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今日又是“冬至”时节。
冬至,俗称“冬节”“长节”或“亚岁”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中医上讲,从冬至日起,到立春时节前,是冬季养生的最佳季节,所谓冬藏精气,也是增强免疫力的时节,年少的时候不懂,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每年过了冬至,看到当地人去中医院找老中医开药方。煎药膏补充体质。
这些年我也学会了冬季养生,之前,我每个月都会进两次医院挂盐水,后来找了一位岳阳中医院老中医,把脉问诊,接连吃了三年膏方,都是每年冬至日过后去找老中医开的药方。
当地人有个说法,就是夏病冬治,意思就是夏天容易感冒咳嗽的小病,只要冬天养好体质,春夏秋三季身体抵抗力就强些。
我自从吃了三年膏方,感冒次数从每个月的一次已减少每年一两次。
我体寒,三年前听一位老中医说,冬天吃羊肉驱寒气的,我公司老总,前年给我买了两只羊腿肉,叫店内大厨用红枣、枸杞、核桃仁、冰糖烧了一锅子羊膏。我觉得吃羊肉太残忍了,为了体质强健点,我强迫自己每天吃一碗,吃之前,我总在心里祈祷。
自从前年吃了一个冬季羊膏,这两年体寒好多了,手和脚也不寒凉了。
昨日,我亲家母又给我送来一只三年老鸭,据当地老人说,用三年老鸭炖汤吃,不容易咳嗽,说是润肺的。我现在一边写此文同时,锅里还在炖着老鸭汤,汤内放了红枣、冬虫夏草、枸杞,希望今年吃了鸭汤,等明年春暖花开时,不再咳嗽。
按古人说法,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
这是为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护之,以天下静扶助微气以成万物,共同成就一个健康、明媚的春天。
按照我们南方习俗,冬至节与清明节一样重要,都要祭奠先人。这样,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与冬至,一共四次。怀念已经故去的亲人、追思深深铭刻于心的过去的温馨,越来越变成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
古人在冬至这天对一年的回首往顾,也常有怀旧情结。
南北朝诗人鲍照在《冬至》中云:
“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
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通过日晷影移的变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来,同时描写了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的冬至景色,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难免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冬至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古代先民认为,从冬至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后,春天便翩然而至。由于古人以九九的形式概括冬天寒冷的变化,故而也产生了一些与数九相联系的谚语、俗语、歌谣。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我家乡还流行一句“九九八十一,犁耙家伙都请出。”意思是寒冬己过,春天已来临,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准备春耕生产了。
节气是一个引领者,引领我们感悟自然的同时,也深刻地感悟生命,保养好自己。
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深刻地哲学和风俗,“冬至”的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如在天寒地冻的表象下,不知天地阳气已开始回升!就像最黑暗的时候,看不见光明,其实呢?曙光就在前面!
杜甫诗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的,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天道轮回,寒冬过后就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冬至的来临预示着春天的脚步正朝着我们悄然走来,新年的钟声从远处渐渐响起。寒冬将过春满园,伫立在寒冷的晨风中,企盼春光谱奏出新年的第一个音符,为大自然高歌一曲温馨的“春天之歌”。
今日早餐,我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水饺,对天祭拜我汪家远去的先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各位朋友,冬至,安康!吉祥如意!
齐帆齐自媒体课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