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与智慧的人聊聊天!读毛姆《人性的枷锁》有感。
“你既然选定了一个职业,就应该有骨气坚持下去。我看你做事缺的就是恒心!”菲利普被伯父凯利先生数落。
不敢有想法,更不敢付出行动。但凡试了一个想法感觉不合适,再试第二个,第三个……询问声,谴责声,幸灾乐祸声,声声不断。
人的独立体现在,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挣脱母亲的怀抱,爬向桌子体会木质桌面带给皮肤的感受,人的成长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探索。大多数父母害怕孩子碰着,以为他好的名义,把他再次拥入怀中,小孩子第一次探索世界的勇气就这样被折断了。
成人探索世界的勇气也同样备受打击。菲利普由伯父伯母收养,伯父安排他到特坎伯雷国王公学去上学,为了成为一名牧师做准备。起初他也接受这一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对神学并不感兴趣。在中学还未毕业的时,菲利普告诉伯父伯母他不想当牧师,与伯父商量退学起争执,伯母嚎啕大哭。菲利普还是说服了珀金斯校长让他在圣诞节离开学校,为自己争取到去德国学习的机会。
从伦敦回来后,菲利普决定去巴黎学画画,伯父凯利先生极力反对,伯母两眼婆娑的把自己私房钱悉数交给菲利普送他去火车站。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天赋异禀。菲利普也一样,去巴黎学画画之前,“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喃喃自语道,“我能感觉到这种力量就在我的身体里。”
在巴黎看到同窗好友普赖斯小姐,沉浸在自己深深的自恋无法自拔,忽视富瓦内先生的忠告,仅凭意志力努力在没有天赋的艺术道路上,最终活活饿死在出租屋内。
这件事对菲利普触动非常大,他开始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圈子。米盖尔努力地写着毫无阅读价值的小说;不敢直视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克拉顿;期待被上流社会青睐的二流画家劳森;在酒精中蹉跎岁月的诗人克朗肖……
他们的确选定了一个职业,非常有毅力地坚持了一个错误,浪费了自己的一生。或许他们都没有看到真实的自己,或许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菲利普邀请富瓦内先生去他家里看作品,老师说:“我没有看到任何天分。我只看到你画得很勤奋,画得很用脑。你这辈子都只能是个平庸的画家。”。
富瓦内先生准备离开时,把一只手搭在菲利普肩膀上,说:“如果你要问我的建议,我会说,鼓起你最大的勇气,干点儿别的事情吧。这话听起来很残忍,但是你听我说,我一万次希望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有人给我这样的建议,我也一万次希望自己真的听进去了。……等到为时已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平庸,那就太残酷了。”
菲利普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他可不想当一个二流的画家,更不想在错误里,努力地蹉跎一生。他不管朋友们怎么想,向伯父承认是自己搞错了。
伯父指责他没有恒心,“无论如何你都得承认,当初你铁了心要去学画,我的反对是正确的。”以大家长身份居高临下,证明他是对的,菲利普是错的。
菲利普认为,“与其听别人指点一帆风顺地活着,还不如自己去试错,这样学到的东西反倒更多。……”
就像菲利普发现了一个玩具,他非常喜欢。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与它待在一起。突然一天,发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玩具,于是他更换了玩具。
亲朋好友开始责怪他没有定力,没有恒心。大多数人羞于承认自己错了,只好硬撑着继续错下去。
普赖斯小姐,米盖尔,米拉顿,劳森,克朗肖………包括谆谆善诱的富瓦内先生。他们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错了,普赖斯小姐用生命忏悔,其他人蹉跎了岁月。
那些教导要坚持以恒的人,以爱之名,愚蠢地传递着他们的焦虑,促使菲利普放弃再试一次的机会。重新更换一个想法,这需要有比以往更大的勇气。
菲利普是勇敢的,从中学退学后,先去德国学语言,又去伦敦学会计师,然后去巴黎学画画,虽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后来他回到伦敦学医,最后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这一次次探索过程中,多次与伯父、伯母争执,但他还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更多的试错机会。
父母喜欢以“爱”之名安排,使得孩子有内疚感,孩子不得不以“爱”之名接受,这是折断了他们探索世界的翅膀。
他们需要机会,哪怕是错的,也不要安排。
如果爱,请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