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时间看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书,犹如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慢慢的慢慢的被带到故事里,不知不觉的就入了迷。
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迷惘的青年菲利普在生活的旅途中不断成熟,最后做出了与爱人一起平凡厮守的抉择。菲利普是个残疾人,父母去世后跟伯父伯母生活,他的人生算不上成功。他在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接触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报收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莎莉,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人生短暂,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
菲利浦小时候曾想当牧师,但是长大后所看到的种种现实和繁缛呆板的礼规使他放弃了宗教信仰。渴求自由的他决定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他曾经在德国学语言,曾去伦敦学会计,曾到巴黎学画,结果发现这些都不适合自己,最后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
虽然这些生活历程漫长曲折,但是它们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后来的菲利浦。
摆脱神学院的生活使菲利浦学会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了与想要左右其命运的人抗争。
德国学习语言的历程中,他身上的自由意识苏醒,大胆摒弃了宗教这件束缚人的外衣,抛弃了他一直依赖着的拐杖。从此更加勇敢地去追寻人生的意义。
爱幻想的、热血沸腾的青年人踏上了理想主义的征程,带着对爱情的憧憬,与一个自己并不真爱的四十岁的老女人威尔金森小姐偷情;带着对艺术的憧憬,到巴黎学画。可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终究是现实。同学普赖斯小姐的死极大地震动了他。他明白了没有天赋,苦苦地追寻也是枉然。经历过这些,他终于看清了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只是一堆无用的幻影,而躲在里头不肯出来,并以为高洁脱俗的人其实都是些懦弱的家伙,他们的下场就是在自欺欺人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如自称诗人,高谈阔论的海沃德。
刚刚从理想的幻影中走出来又陷入了情感的泥沼,菲利浦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做作、愚蠢,甚至无耻的女人,他两次三番地被她抛弃,,心里却依然爱着她,提起她,他的心总难平静。终于,为了这份爱情,他的财产用尽了,流落街头,忍饥挨饿。那时,他应该明白那位在医院当了二十年护士的话了吧。爱情是不会让人自杀的,丢了工作才会让人自杀。因为生离死别都是可以用眼泪来抚平的悲伤。
历经这许多变故,他终于想起了克朗肖送给他的那块波斯地毯,明白了人生正如这地毯上的图案一样,每个人都会织上属于自己的图案,但这个图案只有自己真正知道,自己死后,图案就不复存在了。一句话,即人生无意义。人生的意义只能在于为人类做一点点有益的事。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之后,他没有被这吓倒,反而更加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了,因为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样也就不必思前想后了。
菲利浦成长的过程中见证过几个人的死亡,了解他们的人生、命运。如吝啬、贪生怕死、自私冷漠的伯父;委屈自己,真心待伯父的露易莎伯母;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盲目追求理想的普赖斯;懦弱的理想主义者海沃德;看破红尘,消极生活的诗人克朗肖。他们的人生结局促使菲利浦思考自己的人生。遇到阿尔西尼一家,让他感受到了人间既平凡有真实的欢乐,于是他放弃了周游世界的理想,决定于萨利结婚,当渔村中的一个小医生,过平淡的生活。 这就是菲利浦的人生抉择,做这个抉择之前,他打破了一个又一个枷锁。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探寻,不断地挣脱枷锁中完成的。至于其中的喜乐苦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一份,离开时也会将它永远地带走。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肉欲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菲利普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吗?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