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浪博客居然还在,距离上一次更新居然已经过去三年。本来想更一下的,但好像因为长久不登录,总是出现系统繁忙,验证还需要手持身份证,体验很不好。于是开了简书,就贴到这吧。
想到一些过去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趁现在还能记着,想着还是记录下来,以免老了以后,记得越来越少或者发生了记忆偏差。又或者活不到老了的时候,留给生者没事想起我的时候解闷儿,看看过去的事儿,有没有过去一起经历过的,一起找找记忆。
但好像,记忆都是不可靠的,以前王朔在他的《动物凶猛》里说过这句话,而且还拍成了电影。这句话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场戏是在“老莫”出现的,一群少年推杯换盏之后,马小军和刘忆苦产生了冲突,小透明人拿起来刀捅了大帅哥。但画面一转,又是一片和谐歌舞升平,旁白就有这么一句“记忆是不可靠的”。
先记录一个关于图书馆的事儿。
九十年代的邯郸市中心位置有一座图书馆,那个图书馆曾是我儿时的心之所往。第一次知道图书馆里还有少儿阅览室,是从姐姐的一个同学那里知道的,她那个同学名字我当年记得现在忘了个干净,但好像有什么“燕”字,住在2号楼的4单元,好像也是3楼跟我家同一个楼层不同楼。印象里她非常早就结婚了。但她有阅览证的时候,大概还是上小学或者初中,我姐比我大四岁。
“少儿阅览证”,这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实在是个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
我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没有互联网,也没有那么多高级的玩具,除了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疯跑之外,看书是我很重要的兴趣。
当年我的阅读量在同龄人中算是多的,不过现在想来有点伤仲永了,后来,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各种其他的兴趣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看的书越来越少,工作以后更不看了,现在说一年看一两本都是抬举自己。
说回少儿阅览证。
当我知道有这个证以后,专程在下午放学以后去图书馆的三楼打听了一下怎么办理。
那是我第一次进图书馆。
顺着图书馆的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老式的木框玻璃大门,细长的很高很沉很重的那种。进去之后是大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大,但当时觉得挺大。大厅左右各有两个旋转楼梯,去三楼的儿童阅览室是从左边上去还是右边现在记不清了,但我很清楚的记得右边那个楼梯的二楼后来改成了网吧,有专门的管理员管理。那时候我天然的认为这网吧是图书馆开的,公家开的就是和街边的小网吧不一样,这里电脑多,排列整齐,灯光明亮,没有烟味。但现在想想,图书馆这种算是事业单位吧,应该不可以经商,八成是被承包了。
第一次进少儿阅览室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书的味道,不同于新华书店那种新书的油墨味,这里的味道比较陈旧,但不是霉味,很好闻的;其次就是“安静”,特别的安静,安静到不用任何人提醒都不敢大声喧哗。
阅览室分里外两层,外面是公共阅览区域,宽敞明亮,一排一排的桌子,是暗红色的好像。
穿过阅览区域往里走,就是藏书区,但被一个工作柜台拦着,你需要先出示自己的证件,才可进去挑书。
所谓的证件有两种,一种是“阅览证”,只能在那里看,带不走;另一种是“借书证”,是可以带走的。
阅览证很容易办理,拿着自己的学生证,给一张一寸照片就可以办,收不收费忘记了,但我清晰的记得我跟我妈磨叽办办证需要用钱的事儿,可能我跟我妈要求的是借书证吧,借书证要钱是合理的,因为需要押金。
我跟我妈说要办个证,要交钱,但是我妈也不同意,觉得我那是看闲书,不是学习的书,对考试没用,但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时候父亲去世后,我妈一个普通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带着我和我姐两个人,工资不高,过日子过的比较仔细,办书证用钱,这种支出在那时候是超出她的生活计划之外的。我记得钱好像要20块钱,反正对于我来说是个大数。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对于我妈来讲这也不是毛毛雨,我妈那时候工资才一两百块钱一个月。你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月收入是一万元,拿出十分之一也是就是一千块钱去办一个对于生活无关痛痒的什么事情,对于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确实需要计算一下的,毕竟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最后我还是把证办下来了,是阅览证,如果是收费办的,那可能是我软磨硬泡成功了;如果是不收费,那就很好解释了。
有了这个证,真的欣喜若狂。办证那天,大概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我的一寸照片用纸包着,我天生爱出手汗,为了不脏了照片,我是立着拿的。走在中华大街的树荫下,一路向北,绕过大大的环岛,抵达图书馆。全程一公里。
办证的过程很顺利,管理员帮我填上姓名学校班级盖一个章,就算生效了。
管理员跟我说我们学校有好几个在这办证的,我真是后知后觉啊。
选书的过程很幸福,我第一次看到了少儿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整整一套,黑色的封面,每本的学科都不一样。我之前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但不是这个出版社的,那一套就五六本好像,也是每本分一个学科,内容也是讲知识,印刷配图也很精美,我爸给我买的。后来这套书我传给了我堂弟,三叔的孩子。
我有很多看过的书都被我三叔带走了说是给弟弟看,我也不介意。但每次回老家,都能看到我精心保护的书缺胳膊少腿,不是没封面了就是被撕的不全了,有的甚至被拿去撕掉叠了三角元宝或者摔炮之类的。
还看到了《金银岛》《草原上的小姐妹》之类的书。
自打那以后,我经常光顾图书馆,也碰见过同年级的同学,我们班的没有碰见过。
再后来,图书馆门前西侧开了一个游戏厅,我不是很热衷打游戏,但也玩,我在那个游戏厅玩过《三国志》但是很菜,一个币也就能打两关吧,第三关好像就没打过去过,就站在旁边看玩儿的好的小孩打,也挺有意思。
还玩过一个横屏闯关游戏,牛仔的,其中有一关是在火车上打。
还有一些关于图书馆的记忆,想来都很美好,比如多年以后图书馆里建立了“音像资料视听室”,我在那里看《辛德勒名单》、《电子情缘》、《山鸡故事》等等。但可惜,后来拆掉了,在我大学毕业留在外地工作以后。
有没有建新的图书馆,建在了哪里,至今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