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听过三十而立这四个字,这是先秦原典、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孔子对弟子说过的话,流传千年至今。但是大多数人都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了成家立业,这样广泛传播。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没有前言后语,那么每个人都能解读,或者说怎么理解都行。但是三十而立有完整的前言后语,并且关联紧密,语境含义深远,就不是随随便便各种解读;断章取义,势必导致私心私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先王之道,三十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四十岁的时候,知理之当然。到了五十岁,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六十岁时,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到了七十岁,乘物游心,而不违物理人伦,不逾法度礼制。”
解说:
流俗的注解,对这一段误读比较多。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的意思,而是先求学,再成道的意思。耳顺也根本不是指,听到不好听的话,也能觉得内心舒服。这样根本不是耳顺,而是不知羞耻。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现代人求学之久,以及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就更久了。所以30岁之前大都是求学甚至刚入社会,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型,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蜕变。出名要趁早,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话也对也不对,没有一句话可以通用到每个人身上;毕竟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机遇完全不同,人生之路很难重合、同轨。
人生正常来说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30岁之前的人大都太嫩了,现代人又比较晚熟;30岁以后才能考虑真正的事业方向,家庭组合,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确立人生志向和事业方向,尤其是价值观的确立;30岁之前经历与磨练都太少,很难认清自己,更难认清社会。校园里学到的很多东西基本上都会被社会所抛弃,很多象牙塔里的道理毫无作用;所以进入社会再教育,重新学习生存技能以及如何为人处世。
再者说,即便三十而立,解读为成家立业,每个人的成家立业时间段各有不同,也不可能大家都一样。每个人的时间轴不一样,或早或晚,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时间轴,每个人的时间节点和节奏大不相同。首先了解自身的能力、资源与所在的平台,要理解当前所做的事情,再结合社会需求与发展进程,做出一些事情来。成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遇到的那个人也不一样,个人的喜好与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再者说一个人很难掌控,毕竟成家是两个人、两个家庭的事情。何时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更适合的那个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