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准学情尝试反思,激励引导学做数学——跳出习惯性学困生教育的框框

读李镇西选编的《教育的力量》悟出:转化学困生是门及其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促使自己自主转化发展提升的路径在于摸准学情尝试反思,激励引导学做真人。

1.调查研究摸清学情。运用观察记录,与家长学生沟通交流,分析归纳学困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真实研判,发现身上的显性与潜在优势。不要戴上有色眼镜,受暗示心理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讲,再差的学生被送到学校来,都想学习做游戏,做个堂堂正正、人人看得起的人。可能基础差,自制力差,自尊心受到伤害,没有走出生活经历的某个阴影,变得异常敏感,在所谓“冠冕堂皇”的教育指导下,逆反心理作用下,背离了教育目标方向。那么,就要善于用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转化原则,先像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魏书生等名家那样,勤于观察、思考,用发展的眼光,以孺子可教的情怀,放大镜看优点,显微镜看缺点,做好观察记录,访谈分析,辩证思考,准确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为下一步转差工作做好铺垫。

2.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困生心理特征。遇到问题,突发事件,一定要换位思考,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妄下断语,即便结论多么正确,也不要“掷地有声,斩钉截铁”,而要执果索因,发现其中合理的因素,先予以肯定,找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切入口,再写经过表达情感。同时,确保合理内核——自尊心的前提条件下,晒晒不足,自行感悟。切忌冷嘲热讽,看不起学困生,这样做没有丝毫意义,除了师生间鸿沟增大外,一点价值都没有。彻底抛弃“说教、动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大众化,让学困生厌恶的做法。走教育活动影响转化,尝试反思不怕反复,再爱生无数次,不断激励引导的做法。

3.做计划低起点严要求,发主题喜报,建构良好班集体。做计划抓落实,不放过不退缩,积极引导学生,做学习好习惯的主人。如魏书生语文学习分层次,练习常态化,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范畴入手,不自觉地学习“听、说、读、写”表达,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趣味感。李镇西每周一次的无记名投票,主题表扬进步较大的,发喜报,家长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相应的良好班风学风建立巩固起来。

谙熟学情的前提下,设法帮助学困生,怎样找到各自的学习方法。用身边生成的鲜活案例,启发、教育、引导经历改变即成长的体会;一切围绕着孩子“最近发展区”,经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激励引导他们“比、学、赶、超”,形成良好班集体,在自主自励自强的班风氛围中,形成各具个性特点的向上奋斗儿童(十八岁之前都是儿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