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读过多少传记,因此很容易产生新奇感。读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便有这种感觉。
印象中,人物传记应该都会长篇大论地描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著作等,《苏东坡传》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不过除了苏东坡本人的事迹外,他的生活环境、他身边的人、别人(尤其是上位统治者)对他态度的转变也成为衬托的重要元素。例如,卷一第二章对苏轼出生地眉山的描述,不仅介绍了地理元素,还有当地四川的人文元素——即苏轼的性格特点也受当地人的影响。再如对苏洵的描写,一是他27岁才发愤读书,却仍声名大噪,这与苏轼的天才相对应;二是其性格也在苏轼身上得以再现。
我认为最能够引人思考的是外人对苏家,对苏轼的态度还有他们本身。首先当然有明眼人看得出苏轼的才华之卓越,但是正是苏轼“年少轻狂”之时,王安石的《资政新篇》变法,是苏轼的宦海生涯曲折艰难。苏东坡屡次通过诗句表达对变法的不满,而这些诗句却成为了小人们用于祸害他的工具。不过苏轼并不为此过分失意,乐天派的他始终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在他去世后,在统治者们认真研读他的著作后,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敬。
如作者所说,为苏东坡写传记,也是在为宋朝写传记,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冲突,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读《苏东坡传》,不仅是读苏东坡,也是在读他身边的一切。
——陈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