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来呀!”
—— 沈腾《羞羞的铁拳》
触发器,是启动一系列动作的原点;是启动游戏时的第一个按下的Start Button;是产生空中美丽烟花的那一根导火线;是坠入爱河前看见姑娘的第一眼;是金莲那一根砸中西门官人的木棍。
触发器,就是你吸引用户的那块招牌(Call To Action)。Call To Action,就是
“你过来呀!”
第二章开篇,上来就是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Antenna接了一个大活儿:为纽约地铁自助售卡机设计用户界面。
当时设计公司面对的用户群体是这样的:在90年代中期,很少有人使用过触摸屏机器,就连ATM机都很少有人用过。
小脑筋动起来,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怎么设计?
当然是用最粗暴的手段把意图直接输出给用户了。地铁卡售卖面对的用户那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大文字+大图形是最吼的解决方案,保证傻子都懂。
Antenna为纽约地铁售卡机设计的界面,第一个界面就是简单粗暴的一个大手,然后指着屏幕上唯一一个按钮,旁边写着:猛戳开始!(仔细看看左上角第一个界面的文案,再想想什么叫洗脑)
其实,用户点击屏幕的任何地方都会激活售卡机,但为了指引用户进行“猛戳”这个操作,Antenna设计团队有意进行了视觉引导,还假模假式的在右上角放一个按钮,社会社会。
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售卡机的整套交互界面(如上图),你会发现,自始至终每个屏幕只让用户做一次操作,正像Antenna的设计师说的:每个屏幕只问一个问题。
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设计得让人一看就懂。
这正是: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一条:
触发器必须让用户在使用情境下认出来其是触发器
以下内容我只把触发器黄金规则列出来大概解释一下,详细内容请购买图灵系列的《微交互》一书进行细品,这书真棒!
如果你玩RPG类游戏,你一定知道“技能”分两种:一种是主动技能(主动点击释放技能),另一种是被动技能(在某种条件下释放技能)。
触发器也分两种:
手动触发器(用户主动触发)
系统触发器(系统被动触发)
手动触发器
先说手动触发器: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二条:
保证触发器每次都触发相同的动作
比如:我每次回家打开水龙头,不能今天是龙头出水,明天换马桶出水,后天改莲蓬头呲水。虽然设计师期望每天带给我惊喜,但对我来说这TM可能是惊吓。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三条:
提前展示数据
比如:你家淋浴都有冷和热两个档位吧?但是你不会“以身试水”,你会先看开关上冷/热标记,然后骄傲的切换到合适的档位,做到想洗就洗,洗的漂亮。而这个冷/热标记,就是提前告知你开关(触发器)作用的数据。
控件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四条:
不要破坏视觉使用情境
这里要插一句,触发器的构成:控件、控件状态、控件标识。比如:商场的门(控件),只能从外面推开(状态),那么门外面就有“推”的标志(标识)。
“不要破坏视觉使用情境”,就是用户要知道这扇门是从外面推开,而不是从外面拉开。
这条规则反过来用,其实是喜剧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错位”,破坏了鞋子的使用情景。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五条:
用得越多的触发器,越要引人注目。
比如:现在看你手中的键盘,最大的空格,其次是回车。而最不容易按的按钮是“开关/睡眠”按钮。因为空格被蹂躏的次数最多,所以它的长度做到左右手都能按到。而且空格最为最常用的按键,它没有任何标识,比其他按键更容易辨认。(书中的引文:“只具备一种特征的目标比具备多种特征的目标更容易找到”)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六条:
不要引起用户对使用情景的错觉。
这条和第四条有点差别,比如:
第四条:这有一扇滑动门,进屋需要“向右拉门”。但如果门上贴着“推”,就是破坏视觉使用情境。
第六条:这有一扇滑动门,进屋需要“向右拉门”。但如果门上有个“→”,用户误认为是自动门,就是引起用户对使用情景的错觉。
关于触发器的最后一点是:展示重要的,隐藏次要的。(书里还是提到很多知识点,比如不可见的触发器,自己看吧。)
控件状态
这里不直接说名称,列举几种情况,思考一下怎么表现:
这有一个按钮
这有一个按钮,显示“99%”
这有一个按钮,鼠标滑过时显示“爆炸”
这有一个按钮,灰色的
这有一个按钮,按下时变形状了
这有一个按钮,按一下,下去了。再按一下,上来了。
这有一个按钮,按下会显示倒计时。
标签
触发器黄金规则之第七条:
仅在触发器本身无法提供相应信息的情况下再使用标签。
简而言之,能用视觉表达,就别逼逼。
如果非得加文字、注释来说明触发器的作用,那么就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写这些文案。
比如:“您是否确定退出当前页面?”
可以写成:“现在退出?”
请说人话。
系统触发器
此处一句话:何时触发,触发频率,可以手动设置。
比如:每周五早上8:00的闹钟,能不能在这周五早上不响。因为周四晚上我要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