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物性不同,人性各别。“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在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往往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能认识别人固然重要,但了解自己尤为重要。
我们总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事实上,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所以说“自知者明”。比如,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低谷时看到未来的希望,巅峰时看到潜在的危机。
在生活中,我们能通过了解自己去认识别人,也从认识别人中了解自己,这就叫做“明智”。
除此之外,可考虑从以下几点全面认识自己:
(一)自我观察: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如自己的身貌、体态、性格、习惯、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二)他人评价: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三)自我评价:首先要能消除自负的心理。事实上,客观评价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在评价自己的短处时。但是,一个能清醒评估自己的人,就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成就自我,并充满自信、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工作。
(四)社会比较:对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比较不是要与人争高低。
老子曰:“自胜者强”,能克服自己的才算坚强,不断地超越自己,比如克服自己的懒惰,曾国藩说:“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也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
(五)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的结果来认识自己。包括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
(六)通过学习:生活让我们迷失,常常迷惑得找不到方向,读书能帮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从智者的只言片语中感受自己,发现更深层次的自己,正如有句话叫“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七)反思总结:更多时候,需要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写日记多记录自己,及时归纳和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把握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八)形成习惯:一切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玩手机、锻炼身体、旅游等等,比如我们总爱刷视频,那么也可以从每一个视频中学习,这个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它讲了什么内容?为何会有这么高的流量?这表层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是什么.?给我的启发是......?
有意识地从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点滴中去汲取营养,以此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境界,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得更好。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易为外利所动,能否保存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众人皆求诸外欲,自己而仍能持守虚静。
最后,引用曾子的一段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呢?”
不管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什么,都需要时时反省自己、审视自己。望善良有心人,砥砺前行,初心不改,过想过的生活,走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