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年轻时是有名的地痞,可与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哙、曹参、萧何、夏侯婴、王陵,却都成了汉王朝的国之栋梁。
一个县城为何能够出现这么多人才?是后天学习还是先天因素?
《史记》刘邦朝功臣列表: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关于这群朋友,还发生了一起小闹剧。
1、饭完了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种地、不工作,与老大、老二比起来,刘邦的父亲对这个儿子各种摇头,认为他“不务正业”。
尽管风评不好,但刘邦这样的人,也有一个强项:重义气,社交方面很吃得开。
因故,不务正业的刘邦反倒是结交了很多好哥们,其中包括樊哙、夏侯婴、王陵、曹参等人。
不过,与刘邦、樊哙不同,曹参和萧何当时已经考上了公务员,并且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
交友甚广,却没有收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刘邦想请朋友们吃饭,却发现自己掏不出钱来。
于是,刘邦便想了个法子——专门挑饭点去大哥家蹭饭。
次数多了,大嫂就很讨厌这小叔子,故而在刘邦下次来蹭饭时,故意使劲铲锅底,假装饭吃光了。
刘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锅底,发现里面还有饭时,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讨厌上了!
2、为何这群人能够成功
提到一个人的成功,我们要从多维度去观察,而不是单单从对方身上的某种缺点出发全盘否定对方这个人。
要说刘邦身边的人,但凡能够成为治国栋梁的人,无论从天生条件,还是后天实践上,基础都打得非常牢靠,而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历史的真相,是绝大多数没有能力的人都无法经过考验,成为王侯将相。
孔夫子开私人讲学风潮以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爆发的高峰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为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参和萧何,看似都身处于基层当中,但这却不代表他们能力上限。
他们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又在基层切身感受过民生疾苦,等到刘邦打下咸阳后,他们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国经验。
由此,这批本身就很有天赋的人,在刘邦为他们提供的平台上,逐渐闪耀出自身的光泽。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