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市面上很多书讲的都是方法论,从术的层面教你如何育儿,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家长越来越困惑。但这本《由内而外的教养》非常推荐家长阅读,它是从“道”的层面,解决育儿及家长自己的困惑。在育儿中你会发现,不知道为什么经常用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复制给你的孩子,那是无意识的行为。你是否想过如何疗愈好和父母的关系,疗愈好自己,再教育孩子?因为爱来自于母亲,力量来自于父亲。当我们没有满杯的爱,是无法给孩子更多爱的。作者丹尼尔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由内而外的教养》的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本书是美国畅销了10年的育儿经典书籍。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跟心理学融合,开创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门新学科,专门研究人际关系和大脑的密切关系。他是“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最为推崇的脑科学家。近年来,丹尼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传播给大众。我将从四个方面带你走入本书精华:
一、过往经历影响教育方式
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自己跳出来了,这就是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往经历的痛苦没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处理,大脑关于这些经历的内隐记忆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的痛苦。如果父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会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导致历史反复重演。
【案例】
每次玛丽带孩子去买鞋,都会对孩子选择的款式挑三拣四,把鞋贬得一文不值。她就好像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其实,这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玛丽的家里有兄弟姐妹8个,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满是人,玛丽总是在慌乱中仓促挑选鞋子,新款又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这个经历导致了玛丽成年后的焦躁行为。
二、互动方式决定孩子的依恋模式
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
1. 回避型依恋
人们如果在童年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他们就会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对孩子的感受也不敏感,甚至对自己的情感信号也不理睬。这些人在为人父母后,不能每次都明白子女发出的需求信号,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他们会为了防止内心变得脆弱,不断弱化右脑对情感的感知,逐渐形成依靠左脑的理性思维方式。
2. 焦虑型依恋
人们如果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或者对照料过度依赖,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这种专注的态度,有可能会妨碍他们感受孩子发出的信号,常常感到内心压抑。如果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小孩子会形成焦虑型依恋,他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他的需求,有时候能,有时候又不能,这种焦虑导致了不确定感,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
3. 紊乱型依恋
如果童年出现过精神创伤,人们的情绪变化无常,就常常会吓到孩子。在生理上,没有抚平的精神创伤会阻碍大脑信息的流动,左右脑的协调能力也受到损害,在反思生活的时候会陷入混乱,使他们不能够连续地描述过去的生活,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感知出现问题,情感无处安放,慢慢地对情感的体察变得麻木,注意不到他人的情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也不太会沟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有了孩子后,这样的人这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和恐惧,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孩子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面对压力的时候无能为力。
三、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
反思你的童年经历,除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以下12个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记录创伤经验,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
12个反思问题:
1. 你怎么看待成长?
2. 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 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 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
5. 父母的教育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
6. 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
7.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8. 当你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
9. 如果小时候有其他人照顾过你,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10. 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
11. 你经历过的事情中,有哪件事你希望能够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12 . 在和他人的相处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通过反思,你会发现,过去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导致你经常出现一些做法,影响了你跟孩子的关系。清理过去,提醒自己经常反思,这时候再改变行为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四、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1、适时沟通。这个沟通必须双方能够立刻感受对方传递的信号,并及时回应或恰当的满足。同时要注意准确,也就是父母要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很多时候,父母做出了回应,但回应的内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所以并没有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
2、认识情绪,发现情绪的力量。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就需要和孩子保持共鸣,同时还要控制情绪。
3、培养孩子的第七感。方法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另一种方法是,和孩子进行反思性对话。
4、非语言沟通。眼神(眉目传情)、面部表情(喜怒哀乐),肢体语言(手指躯干),声调语气(抑扬顿挫)……它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对方情绪。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感认同: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做好孩子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了解自己是否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当孩子告诉父母他们的想法或感受时,不管父母是否有同样的感受,都应该尊重孩子,感受、理解孩子需求,正确倾听和积极回应,和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结,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
孩子笑时,报以微笑;孩子哭时,积极回应;睡前或长时间分离后,给孩子拥抱和互动。
教育是一场修行,找到爱的源头,才能接上天线。从原生家庭力拿到爱和力量。再育儿中发现自己需要疗愈的童年创伤,悲伤需要被看见,疗愈内在才能建构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自爱的品格。女人决定三代人的家族命运,她就像家里的定海神针,修炼好自己,才能让家更加稳定和睦。认识自己才能培养好孩子,修行之路漫漫而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