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学习了根基教育的儿童品格教练(初级)训练营。在听此次课程之前,我只是知道品格教育对于孩子重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我没有意识到品格教育也有陷阱问题。
罗坚老师提到的品格教育的七个陷阱,是我们日常的观念、实践、方法中常犯的错误。我也有,比如说,我有时也把品格理解成一套行事为人的标准,没有注重在爱的关系中进行品格训练;没有意识到品格教育的本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入;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思考过,自己是孩子的年龄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错误,孩子也需要接纳与饶恕;没有懂得品格不是用来评价的工具,品格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品格不是自我成功的工具,而是要由使命带领,结出品格果实;与此同时,我平常就是偏重爱和接纳,而轻忽于刻意的训练和雕琢。学习之后,深受启发,却也还需要再反复的听课,结合实践不断思考,积极践行。我想,一定会不断有改变,不断有进步的。
在第二天的课程里,针对三个问题,我作了一些思考。
1、在我与孩子的关系模式里,我注重平衡式,但有时有些溺爱式。偏于爱,在管教上没有坚持原则,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做事情容易三分钟热度,坚持不够。
2、通过老师的授课,我认为建造者是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于孩子来说,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不断想办法、想策略的人。
在平常的母子角色里,我认为自己容易进入“拯救者”和“批评者”的消极角色。有时能预感到问题的发生,想着帮助孩子预防问题,一来不想孩子受批评受打击,二来自己省事,这样没有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改进的可能,导致下次问题又会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是关注孩子当下的行为,消极负面批评为主。
3、通过观看《蝴蝶马戏团》这部影片,我对建造者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建造者应该心怀真爱,但不能过度情绪,要尽量理性,看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做出下一步正确的行为与选择。
然后,要用心思考路径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对建造者本人方方面面的能力素质都有要求。
其实,不仅在亲子关系里,我们要做一名建造者,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中,我们都要坚持建造者的思维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