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中有人在问,“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读书?”
有人回复:“因为读书会增添你面对未知世界的底气。”
我有一位多年的朋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妻子患了胰腺癌,病情恶化时,全家人陷入了恐慌、悲痛之中。
他听说上海有一位专门治疗此类症状的专家,于是他带着妻子连夜赶到了上海。
到了却发现自己根本挂不上号,那个专家更是无处找寻。
这时,身为博士的他突然想到,既然是专业名医,一定会有自己出版的著作,于是他上网查找,结果找到了这位医生给读者回的一个邮,他将妻子的情况写在邮件中发给了医生。
几分钟后便收到了回信:
“明天上午就来加号,就说是给我发邮件的。”
挂号问题得到了解决,妻子的病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
有人惊呼:“这就是知识拯救了生命!”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面对人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和笃定感,即使是面对突发状况,他们也能应对自如。
书读多了,凡事自然会多几分淡定,少了些慌张……
而这一切,都是你平时读书积累的结晶。
或许你从未去过繁华之地,从未听过喧嚷之声,从未见过伟大之人,但你去读书却可以为你提供充足的情感与智慧。
就像蔡康永所说:
“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有书在此,何不好好阅读呢?
读书,也是对自己成本最低的投资。
周国平曾说:“阅读历史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金钱走万里,如果你没有合适的机会阅万人,那么读书,就是最适合你的知晓方式。
它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作家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像其他人一样去学校念书。
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通过读书投资自己。
古今中外,没有他不看的书,他从中学到了智慧,也学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笔“投资”没有令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反而令他越来越富有。
岁月没有让他成为粗鄙不堪的人,年纪愈大,反而愈发温柔敦厚。
知识的积累,让他拥有了足够的学识去大学任教,成为了著名作家,也邂逅了一生一世的爱情。
读书,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另一种可能,发现更多种不同的活法。
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
“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你可以穿越时空去了解古人,去拜访世界上最出色的人,去和当代最资深的人士交流......而这一切都让你毫无负担。
其实,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翻盘的,不在于你是否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而在于你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底蕴,是否足够支撑着你一直向上走。
一日两日不读书,或许不会改变什么;当你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时,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局限与平庸。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拥有的注定是两种人生。
有人终日标榜自己爱读书,可一年下来读过的却屈指可数;有人认为自己读过几本书就已足够,可谈吐中才知晓自己学识的贫瘠。
“吹灭读书灯,人身都是云”意思是说人只要不读书,身体就犹如天上的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