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背影》是一篇“平中显曲,淡中显浓”的回忆性抒情散文。读过此文的人无不被文中真挚的感情和平实的表现手法所折服。本文通过对《背影》的主题、独特的表现角度、巧妙的构思以及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的分析论述,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背影》的永恒魅力。
在家闲得无聊,拿起书来打发时光,偶然间看到了初中时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背影》,眼前一亮,重温一番,思绪万千。作品通过质朴的语言,抒写了真挚的父子之情。初中学习这篇文章时,听听老师的讲解、分析,读读文章的内容,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当时感觉很平常。现在读来,仔细品味,语言平实自然,格调清新舒缓,摒弃了华丽词藻,不用浓重色彩。既无虚构,也无夸张,给人一种真实感,读来如从生活深林泻出的一股清泉,清新可口,透人肺腑。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朱自清的散文“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似乎太过平淡,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一句语言、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把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更是让读者潸然泪下,感人之至。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之情,父亲的背影寄托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父亲的背影是永恒的背影。
一、永恒的主题:父子深情
在歌颂亲情的文章中,对母爱的偏重要远远高于父爱。好像在一个家庭中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母亲永远都比父亲多,其实不然。因为母爱是时常显露在外的,感受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父爱则是常常藏于内心深处。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去领悟,等到彻底领悟透了,就会觉得父爱同母爱一样崇高,一样神圣,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我看到的影视作中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主人翁石光荣和儿子石林的父子深情就是这般深沉,文学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朱自清写《背影》是在五四时期。五四时期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鲁迅曾说过:“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尊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从中可见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所以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却在这个年代出现,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使人们对于父亲、父爱有了新的认识。父爱不像母爱,父亲对儿子往往期望很高,他总是对儿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他把儿子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灵深处。正因为这样,他表现爱的方式就比较特别,是深沉的,甚至是严厉的,但往往又被误解。比如朱自清把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看作是“迂”,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句句都很平常,朴素的不能再朴素了,就像和一个普通人在对话,根本就不像亲人间的话语。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到句句饱含深情,跟真实的一模一样。还有文中父亲的行为也是这样,比如,“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买橘子等事,很平常很真实,却饱含了深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关怀的表现形方式是深沉的,心理基础是埋藏在父亲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二、永远新颖的独特表现角度
如何选择表现角度?这是散文创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文苑中,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1、背影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的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除了文章开头的点题外,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先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2、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
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果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于把这些光束进行聚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质方面,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这样的角度就不可取。倘若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鲁迅说:“要极省节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同画眼睛一样有异曲同工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了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3、背景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境界。
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脸颊,可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的很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而这背影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如果读者张开想象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背影。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漏,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记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朱自清先生选择的这个特定角度,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如果表现角度平直浅露,写足写满,势必束缚了读者想象的翅膀,限制读者的艺术再创造,使笔下的形象变成失去艺术生命的“死物”。为此,选择角度,要从有利于给读者创设想象的艺术天地着眼。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许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散文的表现角度既是技巧问题,又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们的美学理想。《背影》的表现角度独特新颖,从它成文那天起到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值得散文爱好者借鉴和学习的。
三、永远值得借鉴的精巧构思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当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做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黯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黯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入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没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咐车上的茶房,儿子又爱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其实是白托”,但知不可而为之,正是爱子之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致腹有所诽。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的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不觉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及变化,使“父亲”这个形象起伏有致,也突显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来的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到了晚年,则做到了“死而后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四、朴实无华的语言永存魅力。
华丽的三维语言对于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描写景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而且对于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平实的散文语言在这些方面的表达效果也有独到之处。不用浓重色彩,不事堆砌渲染,洗尽粉饰,既无虚构,也无夸张,给人一种真实感,读来清新自然,《背影》即是如此。
文章的开头说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三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起来好像是中学生的作文,根本不像散文大家的作品。其实这才真正显示了大家的风范,抒发感情,平实自然。
从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写的是事情的经过,基本上都是平时的叙述,没有什么抒情和描写,只有父亲的几句话,那也是再平常不过了。没有浓彩绚丽的语言,就像是平时在听朋友叙说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一样,娓娓道来,没有任何的感情波澜,也没有任何的气氛渲染,只是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叙说了一番。
第六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落,是体现本文主题的段落。“背影”就是在这里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坎上。这段中有对父亲买橘子的系列动作描写,也有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这些描写作者虽然是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来完成了,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关爱之情。我们不妨仔细品味一下,在大脑中把这种场景回忆一下,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流下感激的泪水。正是这朴实无华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才是真情之所在。正所谓“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以后从平淡出来”。
《背影》的魅力是永恒的,它所表达的主题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它的独特表现角度、巧妙的构思以及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3、杜运通 赵福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2005年本科毕业时写的论文,当时还是手稿,现做一整理,永存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