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五岁那年,邻居家李奶奶去世了。
她家来来往往好多我平素陌生的男女老少,胳膊上别着黑的、白的纱布,个个神色黯淡凄凉。鸣锣唱法声、或嚎啕或嘤嘤的哭泣声、鞭炮噼啪声,混合着钱纸的焦烟味,在我脑海中定格了那一天的混沌悲怆。之后,便再也不见了李奶奶在院子里颤巍巍挪着一双小脚的身影。
那是尚不更事的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概念。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消失了,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隐约觉得,“死”是不好的、让人难过的,是可怕的。
我忍不住担心地问妈妈:“妈妈,你会死吗?”
“嘘!”妈妈赶紧捂住我的嘴:“傻孩子,别说那不吉利的!”
而今的我,早已阅历生命的无常、明白生死循坏的恒定法则。
曾亲手用铺着鲜花和树叶的土坑,埋葬过心爱的小鸟。
惊骇听闻过同班发小遭遇车祸的噩耗。
心酸目睹同事从生龙活虎的健硕小伙,由于突发的恶性脑瘤,仿佛一夜间坍塌成气若游丝的垂垂老者。
悲恸于汶川地震在瞬间吞噬掉数万计无辜的生命,也震撼于历经劫难幸存者的坚韧与豁达!
更难以忘怀初为人母的感动:怀抱女儿给她喂奶,凝视着她满足睡去、梦中还不时露出甜笑,我满心幸福!
生命,美好如花如诗如画,强大似磐石钢铁,却又脆弱渺小像旷野微芒如宇宙浮尘,恰恰有着如此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质地!
万物无不向死而生。
排除宗教的虔诚信仰不论,当人们不再试图用语言的禁忌来捆绑死亡的话题,不再用刻意的杜撰来回避那个生命终极的归宿,我们才开始真正学习坦然面对生命,珍视有限的时光,思考活着的意义。
很喜欢电影《大鱼》的故事:儿时的父亲从传说中可以预知未来的女巫眼里,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结局,从此所向披靡地开启了他一生的冒险传奇。
每一次与命运的不测困境甚至绝境狭路相逢,父亲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他执着地相信“我的生命不该终结于此”,靠着真诚、勇气和不轻言放弃的努力,竟然求仁得仁,成就了圆满幸福的人生。
与其认为故事中的父亲是一个乐观的宿命论者,不如说:正是他对人生坚定的期待、理想和行动,引领他最终到达了他想去的地方。
有哲人曾说,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结束得太早,而在于开始得太晚。
年过而立,心智晚熟,我一边自我安慰“只要行动起来就永不嫌晚”,一边心情迫切地开始了我的重生之路。
曾经的我,感念于在异乡漂泊奋斗的孤独,在被现实社会的人心狡黠、诡异迷局所深深困扰和刺痛之时,甚至从心里抱怨父母:我传承了你们的善良淳朴勤勉,可你们却没有教过我,面对这世界的阴暗和凶险,我该怎样自我保护。
成熟的我,终于懂得了不求全责备父辈的局限,而对他们的爱深怀感恩。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教育的缺憾”更不足以成为成年的我可以理所当然高举理论声讨父母的正义标签。感谢父辈在自我能力和格局范围内为我们所做的付出甚至牺牲,谅解他们的力不从心或无心之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当我们真正为自己的成长和命运担起主动和责任,我们才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在疼痛纠结的遇见与错过之后,我终于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携手走进婚姻。好的爱情教会我:你根本没有曾经自以为的那样脆弱,经历一次心痛彻骨就从此失去爱的勇气和能力;当你不再滞留原地蹉跎神伤,敢于自省勇于进步不放弃希望,你一定会在更美的风景里邂逅更合适的遇见;呵护好自己内心的纯真和敏感,你会在真爱降临时体验到灵魂深处的感动和幸福!
我拥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在被需要和被依赖中体验辛苦,却从未咀嚼过如此般甘甜。孩子经由我们而来,代我们去看到身后50年世界的模样。谢谢他们,为我打开新的感官,看到体验到之前30余年未曾想像和经历的奇妙美好。
有生之年,我愿意为天下孩子们创作,写出值得他们相信和追求的真善美,画出他们梦想中的幸福新大陆。
2070年的春天,生命的绿意也未曾遗忘这处庄严静谧的墓园,园里的常春藤盎然地抽出新枝和柔嫩的花苞。
一位女士静立于墓碑前。岁月给她的鬓角染上了点点白霜,但她侧脸的轮廓饱满有形,薄呢风衣下的身段依然健美优雅。
“妈妈,这是您走后的第一个春天,过阵子清明节我们都会来看您。今天我来,想和您单独聊聊天。”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您给我念绘本《獾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概念。听完故事,我忍不住问您“妈妈,你会死吗?”,您若有所思,然后微笑着告诉我“有一天,妈妈也会死。”我一愣,继而哇地哭着扑到您怀里“妈妈,我不要你死!”
“我后来知道,并非所有的妈妈都能如此平和地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常识,担心过早打破孩子对世界的美好幻想。但是妈妈,我谢谢你,让小小的我学着有一颗平常心,接纳客观世界和生命的真相。”
“妈妈,谢谢您教会我,悦纳并享受身为女人。您鼓励我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搬了几次家,您甚至还舍不得丢弃哪怕一幅我随手而为的涂鸦画。您很少对我说“不可以”,更不会用某些诸如“女孩子就该如何或不该如何”的刻板陈见来影响我。”
“青春叛逆期的我,甚至质疑过您为何对我如此没有要求和期望。后来我才明白,作为家长,您给我的,是最难得的不去控制,和基于充分信任的全然自由。”
“您告诉我,一个女孩最重要的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认识对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别认知浸淫已久的女性而言,并不与生俱来;您历经周折领悟到这点,并且也一直在努力活出您的信念。”
“您和爸爸这辈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家,让我们感到安全、踏实、依靠、满足,让我们自信满满去向外探索和发挥。作为一个女人,我知道您也有对完美爱情的遗憾,比如爸爸天性与浪漫绝缘,比如爸爸没能在您生产时陪伴在侧;但你俩的彼此独立和尊重,相互信任、欣赏、支持和包容,却是在凡俗生活中打开幸福婚姻之门的不二密码。”
“耳濡目染胜过耳提面命。妈妈,我如愿地收获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相爱的伴侣、和谐美满的家庭。我想我没让您失望,您一定也由衷为我高兴。”
“弟弟出生后,我有段时间感到很失落。他整天腻着您,抢走了您的怀抱。我觉得您偏心更爱弟弟,甚至燃起了小小的报复心,在您每次想要抱我时,使狠劲儿甩开您的手,或者哭着喊着要奶奶抱。”
“现在回想起,都为自己那时的不懂事好笑。还记得我有次拒绝您抱后,您脸上浮起一丝怅然若失;但下一次,您依然笑意盈盈地向我张开怀抱。原来,这就是妈妈的爱,不会纠结既往,不会算计得失。”
“十岁那年,有件事我至今难忘。出差时您本可以顺便给我们姐弟俩带礼物;因为记得我心心念念的一套绝版书,您不惜舟车劳顿遍寻当地的经典老书店,帮我淘回了珍贵的作者签名版。”
“您说自己体验过独生女的童年滋味,希望我们姐弟能做这辈子彼此相爱扶持的血脉同胞。那时的我哪里懂?可现在,我和弟弟都从心里感谢您和爸爸,让我们此生除了伴侣、孩子、朋友,还能有一个至亲至近、可以一起笑放声哭、贴心关怀放心倾诉、完全信任和依靠的人。”
“妈妈,都说我的眼睛长得最像您。我喜欢我的眼睛,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像看到了您。您看着我的眼神总是带着笑意。”
她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微颔的头,双眸有晶亮的流光跃动;那双眼神,似乎从未随岁月的流逝而黯淡。
“妈妈,昨天小妮妮要我给她念《瞳瞳奇遇记》,那是她最喜欢您的一本绘本。念完,她问我,太奶奶再也不会回来了么?”
“我微笑着告诉她,太奶奶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她一直住在我们心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