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同时听了李松蔚老师的课程,里面说到道具的作用,这里的道具是心理学使用的“道具”;还有刘天池老师的表演课里说到第二计划,用《雷雨》的剧本做分析。我一直内心里盘旋着这里面的关联,分别用思维导图开始捋顺心里的想法。我能体验到的是,在表象下面那些深刻的内涵,这个部分是我感兴趣的。
比如,在道具中,李松蔚老师把道具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来用于咨询。而这部分好像也是表演中有通用的效果。我似乎要建立一种两种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这个对于我很重要,好像在内心里要建立一个意义的框架。而这个意义框架是把我此前的所学都整合在一起。写着的时候,我更清晰我为了什么要把两者联系了起来了。
还有雷雨部分,让我开始思考行动和动作之间更深刻的部分。我此刻理解的是,动作应该是台词的部分,而行动才是潜台词;或者说动作是第一计划;而行动是第二计划。我在思考我自己的表演作业,有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执着在这个部分,又不仅仅是这个部分。想到的做不到,还有想到的不敢做到,或者认为自己做不到。看来表演不仅仅是头脑的部分,还有把身体也融入到这个练习里面。昨天刘天池老师说的给自己的角色写一封信,我感觉特别的受益,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就能和它联结到了。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将我和角色更好的厘清。
无论是道具还是第二计划,都要安放在一个意义框架里,而这个框架是我们自己安放的,或者剧本需要安放的,剧本的立意安放的。我们需要把内在的部分演出来。
刘天池表演课程逐字稿:
在现场的时候,有这样一场戏,尤其是在谍战剧当中可能会发生。你可能要去暗访一个线人,那你表面上可能是要去贿赂他,但其实,你自己的内心是想在贿赂的过程中,找到或者是说刺探出你想要的那些机密。
那有的时候在现场,往往会出现,这个演员看完剧本之后,说要去贿赂线人,那他就按照这个贿赂的剧情来演了。但是,他丢掉了自己最真实的第二计划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第二计划全都给演出来了。我表面上是在贿赂你,然后自己一通表现,想要让人家看出,你这个心思多么的缜密,多么想刺探他的秘密,多么想要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
这两种表演方式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的第一计划与第二计划之间是有一个关联的。
什么关联?你看,编剧写完一个文本之后,他给我们的故事线、情节线,以及我们这个情节线当中主人公的所有的动线,其实给的是第一计划。
那演员应该做什么事情呢?演员应该透过这样的一个表象,找到它最里边的本质的那个目的是什么。这个才是建立起第二计划。
第一计划与第二计划之间,它必须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你如果只演第一计划,那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说我就去贿赂他人,戏就会显得干巴巴的,一点趣味都没有。
那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说我只演第二计划,也是像我刚才讲的,这样一来你就把你的全部暴露出来了,你是把对方当成傻子,还是想要把观众当成傻子?你那么明目张胆地想要刺探信息,那对面的人只能干演,说不知道,我不知道。那这样的话,这个戏就很尴尬了。
其实你在现场的时候,你的表演就没有办法准确。你只有找准了第二计划,方能组织出有效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可能会附着在你的语言上,你也知道你要怎么说了,然后在你这个行为方式上,你也就知道要怎么去做了。
说到第一计划和第二计划,其实有的时候,往往对于演员来说,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你今天给我抛出来了,那我怎么样才能够找到?第二计划在哪?其实第二计划的寻找方式一定是从文本当中找到角色的动词,也就是说浮在表面的叫台词,而台词下面的叫潜台词,这个潜台词它是跟我们的动作挂钩的。所以,既然跟动作挂钩,你就一定要找准动词。
找准动词
如果你找不准动词的话,那么你整个的链条就没有了动机,也没有了合理性。那样的话,你就根本完成不了对这个角色的创作。
有的时候,你自己读不懂剧本,可能会说,这是编剧没有写明白,其实不然。我今天就拿一个大家都认为的非常经典的一个作品,也算是家喻户晓了吧,就是《雷雨》当中的一个片段来举例子。
最开始的第一幕就非常的有趣。我们经常说《雷雨》这个剧本经典就在于,第一幕就已经将所有的悬念全部都抛出来了,而且,将所有的人物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处境,未来要解决什么样的一个事情,全部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第一幕只有两个角色,一个叫鲁贵,一个叫四凤,他们是一组父女关系。那这个鲁贵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鲁贵其实是一个管家,而这个管家他自己有很多的恶习,他自己也不是很勤劳,还比较油嘴滑舌。那他的所有的经济来源是哪里?他有的时候会依赖谁?而且他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嗜赌。
他好赌,使得他自己赚的那一部分钱就不够了。于是乎,他就只能够从另外一个人身上把这个钱给要过来。那这个要钱的对象是谁?这个对象就是四凤,也就是他的女儿,同样跟他在周公馆中当差的一个侍女,也就是四凤这个角色。其实四凤特别讨厌她的父亲,讨厌在哪?就是他不停地跟她要钱。所以对于四凤来说,她面对她父亲最想做的唯一的动作就是回避他,不理他。
可是,今天鲁贵就必须要解决一件事情,就是要从四凤的这个兜里把钱给要过来。因为他要去还赌债,所以这件事再难,他也一定要做。好,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用了几个方法,就是拿四个人来说事儿,最终将四凤给要挟住了。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雷雨》,鲁贵说鬼这场戏,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戏,有的时候演员往往就把这个劲给使过了。
有的演员当没有办法找准第二计划的时候,就变成真说鬼了,说得自个儿都投入进去了。我看见这个了,我怎么样了,然后一步一步地推进,演得特别用力,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浮在这个剧本的表面,按照剧本给的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充满了激情地去跟四凤说。
其实,这样一来往往让观众不明所以,以为鲁贵就是为了给四凤讲个鬼故事。其实不是这样的,他讲鬼故事的真正目的是要将四凤落袋为安,从此以后四凤就永远都是他的ATM了,他要从她这儿拿钱。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其实是达到了。
好,那我们来看一下,在曹禺先生的这个文本当中,我们就从鲁贵说鬼的这一段开始。那最开始的时候,他因为四凤回避他,躲避他,不想理他,他应该怎么办?他一定要抓住四凤最害怕的那个事情开始,因为四凤跟周家的大少爷多多少少有一些行为上的不检点。尤其在那个时代,你想想这种事儿是不能说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且你又干了这样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儿。所以,在四凤的心里,这个事情很重要。鲁贵特别会排兵布阵,他层层递进地来去要挟四凤。
我们看一下,他用了什么样的一个手段。
第一段,他就开始跟四凤讲,他说:
“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吗?”
“不是半夜里闹鬼吗?”
“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吗?”
“我只听说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息的声音,有时候哭,有时候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屈死鬼。”
“一点儿不错,可我偷偷地看见了。“
他用“我偷偷地看见了”这句话吊足了四凤的胃口。于是乎,他开始讲这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头,他就提到了大少爷。他在讲这个鬼故事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他自己心里面的那个行动的钩子是钩谁?是钩四凤。往往这一大段,我们划分下来的时候,先是我把你吸引过来。你要先吸引他,注意到你要说的这件事情。
这个是他的第二计划。并不是说我真的就给你讲这么一个鬼故事,而是我先吸引你。
好,那我就可能会画一个动词,我知道这一段话,是要吸引他。
那我在组织我自己所有行为的时候,关注的一定就是对手。如果我没有把你吸引过来的话,那就等于说这一段话我是不成立的。我吸引你进来,打开你心里最害怕的那件事情,那这样四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过来了。
而且,在讲这段鬼故事的时候,他点出了大少爷和我们家的太太有奸情。你想想,这对于四凤的撞击有多大?于是她太想把这个故事再听下去了。好,他第一个步骤用的是拿大少爷来说事儿,戳穿了太太与大少爷之间的奸情,同时也警告了四凤,告诉她现在正处在一个怎么样的危险境地。
紧接着,这还不算完,他马上又拿了一个四凤最害怕的人来说事儿?是谁?她妈妈。当初鲁侍萍是坚决反对鲁贵把四凤带到公馆里面当侍女的。这里面有个前情,因为她曾经也是一个侍女,在这个家里头也做了跟女儿同样不光彩的事情。她跟周公馆里面的头把交椅,也就是周朴园发生了关系。
同时,还有后来的一些孽子。这个后面是一点一点把它揭秘的。所以,四凤最害怕的就是她妈妈。于是在第二段步步紧逼,我用你的妈妈来说事儿。
“不光是这些,我还有一事儿告诉你呢。”
“那是什么事儿?”
“你别走,我这话还没完,我这刚说到正题。”
“对不起您老人家,我不愿意听了。”
“你得听。”
“你放开我,我喊了。”
“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再闹,回头你妈就要到这儿来了。”
“什么?”
“你妈一下火车就到这公馆来。”
“妈不愿意我在公馆里帮人,您为什么叫她到这儿来找我?我每天晚上,我回家的,自然是会让她看见,你叫她到这儿来干什么?”
好,如果说第一段他是吸引她,同时警告她的话,那么拿母亲说事儿的时候,他突然间抛出了另外一个信息,就是说你妈妈来不是我让来的,是太太让来的。那他真正的动词是什么?就是你要注意了,你有危险,这是他潜在的第二句话的一个目的,那在这里我们要画一个动词就是吓唬。
那四凤听完了这些之后,她整个人就更加卷入了一个即将要到来的那样的危机的时刻,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一定要把她给逼迫到,说你不知道怎么办了,那你慢慢就会靠拢我。
那他用的第三个方法是什么?就是说我跟你的妈妈关系也不是很好,我们来看一下台词。他说:
“孩子,你看,你现在才知道爸爸好吧?爸疼你。你不要怕啊,她不敢这样,她也不敢辞了你。”
那后面这一段是在拉拢四凤。我们如果要是表演的话,这一段你就应该定性为,开始拉拢。
这样我就很明确了,我从她的语言上、身体上,就知道我要用一个什么样的行为了。可能这个时候,两个人从一个很远的距离,因为我拉拢,可能就会去搭住我自己的女儿,有可能你就会有这样的身体语言出现。他到这儿的时候,彻底地把四凤落袋为安了。
他用了三个招数,以大少爷来说事儿、以太太来说事儿,太太和母亲是同一件事儿,然后再说我是你最安全的人,来拉拢你。
他用了这样的一个方式方法,将四凤牢牢地抓在手中。所以,并不是鲁贵要说鬼,而说鬼只是一个引子,重要的、最核心的目的是你从此以后就要听我的话,同时你要把钱给到我。
这个是经典剧本当中一个演员一定要明确的三个行动的动词:
吸引、吓唬、拉拢。
只有掌握了这些,你才有可能把这一场戏演得非常的丰满。同时,也能够让观众知道四凤已经被你变成了一个非常听话的,再也不是刚开场的时候跟你使脾气,拒绝你,回避你的人。她那一系列拒绝你的行为即将不再成立,后面她就会被你牢牢地给抓住了。这一场戏才叫作完整的一段戏。
所以,如果说你没有抓准这个第二计划,你就没有办法去组织有效的舞台行动。那舞台行动,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动机不够明确的时候,你的目的不清晰,你就没有办法演了。
演一个糊涂戏的话,会让观众不过瘾,同时你自己演完以后,也依然不知道在干什么,这个是演员的大忌。
所以,演员如果想找好第二计划,就要练习在划段落的前提下,把每一个段落都给它明确的动词。这样串联起来,舞台行动就会清晰了,你的动机也就会准确了。
这就是从编剧给的任务中找到演员的任务。
当然,你这个人物,在这一场戏当中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那一个想法,也就会明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就会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因为观众就想知道后面还要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