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材哪节作文课更适合上公开课呢?中午,办公室很静,我、旖、波翻着语文教材。 仿写、演讲稿都被否定,翻到最后一个单元,大家眼前一亮,《学写故事》,这不是在人物描写和初二教材中找到结合点了吗?我们这一课就叫《故事中的他(她)》。
波清秀,干练。她讲课,思路清晰;她走路,似乎带风;她做事,风风火火。 作为质量组长,她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兰校曾说:认真是最大的魅力,这句话用来评价波最恰当不过。 肖老师在给我布置任务的同时,其实也等于把任务布置给了她。此刻,她望着我,满含期待又掩饰不住焦虑:“孙老师,五一把课再理一理,节后我们请肖老师来看一下?”
为什么把这堂课定为《故事中的他(她)》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展开过讨论。波曾经给我分享了好几个教学方案,比如说如果我们围绕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展开,这堂课是否更易于操作?的确,我观摩了七八个写故事的教学,基本上围绕情节展开。另外,初一上册和下册已经学过人物描写,抓住特点写出精神,那么在这里继续强调人物是否多余?
老舍先生说过:一部作品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即便情节不那么出彩,依然不失为经典。
新课标是这样建议的:“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而非一成不变。
事实上,即使初一有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的把握依然是学生的难点,未来还将继续是他们的难点,时下学生在作业堆中忙乱,为分数纠结。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反省,对他人的关照。写人物,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写起,正好给学生补上这一课。
同时忽视人物形象刻画既会让故事显得缺乏深度,也会让情节的发展失去依据。而追求离奇的情节,忽视人性的观照正暴露了时下创作的短视和浮躁。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这堂课写故事的课会忽略故事情节,这是不可能的。在故事中,人物和情节是互相推动的,只是我们将以事件为切入点,更加侧重点拨学生的人物描写而已。
后来发现,二中的李欣蔚老师也选了这一课,李欣蔚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选取的角度正好是以情节为主,采用视频,引导观察,形式新颖活泼,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同课异构。
我庆幸自己的坚持,如果当初放弃自己的构思,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后果可想而知。
自从接到公开课任务,榻榻米就堆了一大摞备用书:初一至初三教材,《八下教学参考》,《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李镇西的《听李镇西老师讲上课》,张祖庆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陈志红的《公开课》,我上初中时父亲给买的《写作语林》700页,《作文写作漫谈》, 还有电脑,笔记本……
包里随身携带着书本,以便利用零星时间阅读,或者随时捕捉灵光一闪。
每一周都面临着公开课,随时高度紧张,不敢怠慢。
常常冥思苦想,有时候坐了半天依然一无所获,有时候半夜三更,突然灵光一闪,又坐回桌前。在极度的疲乏中终于将教案PPT导学案一一归整好,终于如释重负。
但到了具体的课堂,面对学生呈现的五花八门的状况。又毫不吝啬地将之前的设计推翻,打乱重来。后来,得知公开课推迟到31号的时候,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庆幸我准备时间可以更充足,另一方面,又为这煎熬延长倍感苦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