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关于清世宗得位的传说

《通史》读到清朝了,关于清世宗得位情况,作者没有讲清楚,并把野史里的传说也写进去了。

作者在书里说,圣祖死(康熙去世),世宗立(雍正继位)。世宗之立,据雍正自己说,是他的母舅隆科多面受圣祖遗命的。但据另一种说则是圣祖弥留之际,召隆科多入内,亲写“皇十四子”四字于其掌内。世宗撞见了,硬把“皇十四子”的“十”改字拭掉。

一直以来对雍正的得位都有两种不同版本,一个是以正史为依据,一个是以野史为依据。到底哪个版本准确性更高,过去在研究的历史学家早就给出了答案。

对于野史的传说,这个传得久了,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我在读小学时,看武侠小说就有讲到关于雍正得位的传说,也就是“传位十四皇子”被雍正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那时还小,当时还真信这个才是真的。但去细细琢磨,这种是有些站不住脚的,过去“于”字的写法是“於”,以怎么可能添一笔就变成了“于”,这个字不是后来才有的吗?

只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康熙晚年时,九子夺嫡。康熙共有二十三个儿子,胤褆是长子但并不是嫡子,嫡长子是胤礽,后被立为太子,诸王中就各自有了小揪揪。

胤褆和第八子胤祀活动最为频繁,他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臣僚,之后康熙平亲征平定喀尔丹时,太子监国。但后被“窥伺乘舆,状类狂疾”被废。胤褆令蒙古喇嘛用术厌魅状,又将太子复位,把胤褆拘禁起来。太子复位后,狂易如故,结果又被废。之后再没立太子。

这个和二月河写的帝王系列是差不多的(陈道明版《康熙王朝》和唐国强版《雍正王朝》),康熙不立太子,这就给儿子们一些可乘之机,当时尤其是以第八子胤祀为首的呼声很高,四子胤禛不显山露水,但背地里还是在活动,十四子胤禵掌有兵权,他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君主。

不过,最后还是四子胤禛做了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不看儿子看孙子,康熙当时看到了弘历,所以最后得皇位的是第四子(二月河书《康熙大帝》中康熙和布衣宰相方苞散步聊天时,方苞给的建议)。这种可信度不也太高。

后世所说的“康乾盛世”,其实应该是康雍乾,乾隆是坐享他爷爷和父亲的果实。雍正一生勤政,将康熙晚年的国库亏空填回,曹雪芹家也是因这个被抄家的。

雍正只在位十三年,可以说他是累死的。题外话《甄嬛传》里雍正的死是假的,不过演员们演得好是真的。

所以,民间一直传言雍正得位不正。当这个话传久了,不知不觉也就成真的了。这也给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写作的空间。这些看看就好。

许多年前我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时,认为雍正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君主,倒是觉得他是一个或政的君主,当然这带有个人认知在里面。

但对于清朝十二帝来说,雍正算是一位较好的帝王了,比起他的儿子及孙子们要好得多。尤其是道光以后一代不如一代。

关于清世宗的得位的传说,是我在小学时读武侠小说第一次看到,时隔几十年,今天第二次又在《通史》里看到。有些意外的是,武侠小说这样写一点不奇怪,但作为历史书籍的《通史》也写到这个传说,多少是有些意外的了。

这个话题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讲《通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