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
早期的会馆虽然种类繁多,但多是为了维系、团结、和睦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具有地缘、血缘、业缘因系,会馆渐渐成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
当时,京城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的合法权益等。
驻京办古已有之,在唐宋两代叫"进奏院"。不过在古代,一般只有省一级单位才有设立驻京机构的资格。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与各省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机制,商讨建设立项,审批计划调拨物资的事宜,而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地方党政领导又不能天天在北京待命,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需要一个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负责文件传送,沟通上下。
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驻京办--内蒙古驻京办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设立的。
驻京办是当地政府驻北京的办事机构,属于政府派出机构。中央各部委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审批上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源,纷纷设立驻京联络机构。
2013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驻京办的职能中公务接待方面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主要是发展对外联络、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向国家部门的争资跑项活动,协助地方在京的会务活动等。
同时在加强地区间协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机缘巧合,我在驻京办工作了一段时间,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说只有廖廖十人,却包括了主任、办公室人员、客房、厨房和小车班,大家都是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忙的时候互相帮助,尽最大努力齐心把各项工作做好,其中的辛苦和压力也是可想而知。
做为地方政府在北京的“窗口”,以及联系地方与首都的“桥梁”,驻京办的工作不仅要体现地方的形象,也要融入北京的大环境,各项工作是以首都标准严要求的。
比如说会务活动,在别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前期的准备活动、会议期间的保障以及会后总结工作也很繁琐,能够顺利举办一场会务活动,倾注了大家的心血。
驻京办的工作中服务是第一位,要保障来京办事的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吃得可口,睡得踏实,出行准点,也是要用心才能做好。
驻京办对地方上的人而言,就是他们在北京的“家”,这个“家”的责任可非同一般,就像干家务活儿,非常琐碎不起眼儿,干好了看不见有多大成绩,一点干不好就特别明显,根本不是外人理解的只是吃吃喝喝招待好那么简单、轻松。
我开始做为一名新人,领导和同事们也对我表示了极大程度的包容和帮助,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做公众号就是当时我在驻京办的工作职责之一,由一窍不通到慢慢熟练,从屡屡犯错中一点点进步,期间也经历过许多纠结和焦虑,的确,没有一项工作是那么容易的,人生的各种经历都是收获。
在驻京办工作的那段日子我还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朋友,对当地的人文风俗也有一定的了解,高原的景美、人更美,他们热情、朴实,做为高原人有他们自己的骄傲和担当。
工作期间我出差到地方几次,每次都有高原反应,深感高原生活的不易。头疼气喘,晚上睡觉时太阳穴直跳,上几阶楼梯就得歇一下,这对于平时喜欢运动、身体状态相对较好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对于当地人来说,虽然日子久了适应一些,但总归人体机能所能承受的范围有限,天长日久的伤害可想而知。
短暂观赏高原独特优美的的景色还可以,长时间的工作生活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也亲眼目睹当地干部群众来北京求医问诊,高原病是特殊地方特殊人群才会得的疾病,并没有太好的医治办法,主任也曾说过:“待在高原就是奉献”,真的是,只有上过高原的人,才能懂得这句话的内涵。
虽然最后我因身体等原因而离开驻京办,自己感觉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还是很特别的,不管怎么样,能够一起共事就是缘分,与领导和同事们也都成为了朋友,时有联系。
离开后轻松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近一年了,想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大家辛苦了!同时也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继续进步,平安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