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后记
《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的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意故事。在设计教学时,反复推敲。寓意故事,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很多,对于体裁特点,他们应该并不陌生。所以,这点在本节课不应作为重点来探讨。于是,将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之”“而”“且”的用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愚公移山的积极意义。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时,先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先导。然后由学生将合作学习时出现的困难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最后,引导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故事理清。
学习中,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小组长能有效组织本组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孩子们学得比较快乐。
在质疑环节,他们的问题大多集聚在文中的虚词“之”“而”的用法。尤其是对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用法总是不会判断。“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与顺承关系,有些分不清。究其原因,其实还是语法知识掌握不好。上一学期在讲短语的时候,对于单据的成分,我用一节课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介绍。这一学期,文后的语法知识里又再次提到了句子的成分与提取主干,我还没有再次给学生讲解。从今天的学习情况来,语法知识信息必须再次加强。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愚公移山的学习意义。学习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归纳,再板书。在讨论时,课堂再次火热起来。展示交流时,学生首先表示对愚公做法的不赞同。而且头头是道:搬个家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做那么愚笨的事?自己做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都做这件他规定的事?其实课前,对于学生会对愚公持不赞同的认知是有心里准备的,不过看到课堂上几乎是一边倒的评论时,心里还是有些震惊。
我们的孩子,在自由空气中快乐长大。他们习惯便捷式的学习,生活,思维。所以,愚公这种人之初式的纯朴做法,确实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所以,如何引导他们理解愚公移山的积极意义,就必须认真对待。于是,我开始引导:“家搬走,会方便一家人。如果山搬走,会方便多少人?看到困难就搬走,以后再遇到别的困难怎么办?家是什么?”在问题导引下,同学们开始挖掘愚公身上的可取之处。在大家开始朝着积极意义探讨时,适时推出“精卫填海,铁杵磨针”的故事。最后,落脚到“精神可嘉,方法有待改进”。
本篇文章的学习,总体来说,学生学得比较快乐。因为故事他们曾经听过,而且课下注释也很是详细,相对来说学习难度不大。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孩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是真的习惯高效,习惯简便。让他们学会直面困难,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是真的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