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
和往年一样,母亲两天前就包好了粽子。每年端午节,母亲不让买粽子,即使买了,不管买什么样的她都不吃,让谁买的谁带回去,说浪费钱,哪有自己包的好吃。她也不嫌麻烦,提前一天把江米和红枣泡上,粽叶洗干净(每年吃完粽子,粽叶她要回收,清洗干净了,放起来,明年再用。),准备好线。第二天一早起床包粽子,前几年每次都是包上两大锅。煮熟之后这家送点儿那家送点儿,自己只留几个。累,但很满足。
昨天晚上,我问她端午节吃什么?她说明天一早去买把韭菜,炸菜角,这也是她每年端午的拿手戏。早晨起床收拾收拾,将近9点的时候母亲打电话过来,说妹妹已经到了,我什么时候去?打扫完卫生,出去买点菜,到的时候已经将近10点。妹妹已经包好了菜角,母亲正在做糖糕。看到还有一些菜馅儿没用完,随口问了一句。母亲说:“那一点儿不弄了,弄了吃不完,凉了就不好吃了,啥时候想吃了再炸。”
我把刚买的鸡肉清洗干净,灶上热着油。等锅热了,我来负责油锅里的糖糕(翻身,熟了夹出来,沉了轻轻托起)。多少年了,一直是这样,妹妹来翻,妈妈不放心。炸糖糕是个细活儿,油温高了不行,油温低了太吸油。翻早了容易划烂,外相不好看,翻晚了下面的颜色太重。母亲是个讲究人,尤其是在食物上,哪怕是家常便饭,也一定要讲究个色香味俱全。
白白嫩嫩的糖糕一个个滑进温热的油锅里,浮起,鼓了肚子,有嫩黄变金黄。轻轻的翻,慢慢的夹。圆鼓鼓金黄的糖糕在油锅里悠闲地荡漾着身子,欢快的歌唱。熟悉的场景,拉开了我的记忆。
妈妈炸的糖糕,黄澄澄,圆蹦蹦,外焦里嫩,咬一口,甜到心里,特别好吃。小的时候觉得就没有吃够过,在我更小的时候,四奶奶还活着,每逢炸糖糕的时候都会给她送去几个。爱讲究的是奶奶,每次吃完都是夸个不停,说母亲炸的糖糕是最好的。小的时候,只有端午节才去炸糖糕和菜角。那个时候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的早晨,家里就会熬上一锅绿豆粥,用艾叶煮上鸡蛋鸭蛋,煮上半锅蒜,蒸上一笼糖包。每人分得一个鸡蛋,鸭蛋,有时候家里养的有鹅的时候,还可以分一个鹅蛋,一个糖包,半碗煮好的蒜。中午的时候才去炸菜角和糖糕。
后来条件好一点的时候,什么时候孩子想吃,妈妈都去炸。早晨把面烫好,摘菜,弄馅儿,中午才动手去炸。每次都要炸上两盆,一是孩子们吃的多,二是还要给邻居几家送。那个时候,虽然家里不经常改善生活,但孩子们会经常改善生活,因为每家邻居改善生活,都会挨家送点儿,让孩子们都尝尝,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每天都能吃上,所以也没有必要去送了。这一点让妈妈很失望,虽然炸到少,依然会剩下,自己吃的也没滋没味儿了。
生活富裕了,却缺少了邻里间的交流品尝,缺少了厨艺的共同促进,这也许是和谐社会的一点小遗憾吧。不管怎么说,社会在朝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愿一切安好,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