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9:30,乔娜独自在家看电视,突然觉得自己好孤单,屋子冷清清的。为了摆脱内心的难过,她决定点些吃的,因为吃东西总能让她开心。
她点了两大袋喜欢的零食,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心里升起一阵满足感。不知不觉,她把所有零食扫荡一空。此时,看着电视里的靓哥美女,她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尖锐的声音:“你就是一个失败者,除了吃还会什么?”
这个声音让乔娜无比恐惧和难受,她感到胃部一阵剧烈疼痛,赶紧冲到卫生间一边吐一边哭。
对乔娜来说,食物成了一个又爱又恨的存在,她总是“借吃消愁”,而后又懊悔不已。她的这种症状有一个专业名字,叫作“情绪性饮食障碍”,也就是“一个人并不是因为饥饿而想吃东西,而是因为情绪受到了刺激而产生吃东西的冲动,食物不再用来解决生理饥饿,而是用来填补某种感情方面的需求。”
乔娜不是一个特例。根据调查研究,全球情绪性饮食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大概是8.4%,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大概是2.2%,而且其患病趋势近年来几乎以8%的速度在增长。
如果你也苦恼常将食物作为调节不良情绪和应对压力的主要方式,一定不能错过《情绪饮食》这本书。
该书作者王亚南是壹心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央视网连线的心理专家,畅销书《自尊知道答案》的作者,对于认知行为疗法和理性行为情绪疗法有着完整系统性的认知与实践经验。她在《情绪饮食》中剖析了情绪性饮食障背后的真相,并传授了一套科学、系统而简单的应对知识和能轻松实践的方法。
- 情绪性饮食障碍引发的危害
乔娜自从青春期开始,就对食物又怕又爱,她羡慕女明星光彩照人的样子,因此严格压抑对食物的渴望;压抑不住时,又大吃大喝放纵自己;吃完后又在自责和痛苦中拼命催吐。
后面,她的头发越来越稀疏,身体很差,容易眩晕,月经没有规律,还控制不住放屁、打嗝。她开始讨厌镜子里那个没有青春气息、没有自信和光彩的样子,对自己从一开始的不满发展到满满的恨意,甚至会不自控地自我伤害。
更让乔娜无法忍受的是,因为每天脑子总是萦绕着和吃相关的想法,她做任何事情都是心不在焉,无法专心工作;也因为自卑总是躲避同事,结果越来越不合群。
乔娜的经历体现出情绪性饮食障碍的三个负面影响。
(1)身体健康方面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让身体中的荷尔蒙分泌紊乱,不仅会改变毛发的生长状态,还会导致女性月经紊乱甚至停经,更严重的是,会干扰我们免疫系统的工作,让人对疾病没有抵抗力。
而且,因为经常性人为催吐、滥用泻药、盲目减肥,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内电解质紊乱,消化系统会失去控制,甚至进一步导致心脏心血管疾病。
(2)心理情绪和人格健康方面
情绪性进食让一个人不断体会到“事与愿违”的感受,不断重复验证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冰冷现实,这种负面扭曲的认知会让人对自己越来越排斥和厌恶,越来越不自信,从而产生莫名的恐慌和焦虑,甚至陷入抑郁。
(3)工作和社会生活方面
情绪性饮食障碍会让人无法专心工作,而对自己的负面认知也让人越来越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最后活得越来越像一座孤岛。
- 情绪性饮食障碍形成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情绪性饮食障碍的危害非常大。不过,重视自己身材、外表的人很多,却只有少数人会“情绪性进食”。那么,真正导致情绪性饮食障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书中给出两大罪归祸首:负面的观念模式和低挫折耐受力。
观念模式是一个人相对固定的认知方式,反映出一个人怎么看待他人、认识世界、理解自身。观念模式源于人生中的体验,而当一个人形成某种观念模式后,所有的行为会不自主被其影响,不断强化这种观念。
乔娜对体重的执念形成于初中转学后,之前她阳光、外向,很受欢迎。因父亲工作调动她转到一个新地方,慢慢觉察到新同学认为她打扮土气,经历排斥和孤立的乔娜观察班里最受欢迎的几个女生,发现她们都很苗条,于是“我要先瘦下来,大家才会对我好”的观念模式就这样植入她的大脑,从此她开始了和食物之间的相爱相杀。
现在来看第二个主要推手:低挫折耐受力。
挫折感发生于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如,一个想要减肥的人发现自己怎么都戒不掉甜食,这就会让他产生挫折感。
人们对挫折的耐受力不同。低挫折耐受力的人感受到负面情绪后,会做一些行为,虽然能让自己暂时感受到愉悦,但是长期来看却会更伤害自己,比如暴饮暴食、催吐、催泄、过度锻炼。
- 如何治愈情绪性饮食障碍
当我们揪出导致我们情绪性饮食障碍背后的罪归祸首后,就需要思考如何治愈了。书中也介绍了很多应对之策。
(1)拓展生活圈,调整自我价值评价方式
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定,关键在于这个人最在意什么。情绪性饮食障碍的人自我价值评估就像是没有风险分散、孤注一掷的投资者的做法,不断通过控制体重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一旦体重增加,就意味着自己又失败了,以至于越来越不自信,逐步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乔娜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后者为她梳理当前的现状,逐步引导乔娜思考哪些方面可能让她重新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
乔娜选取了三个方面开始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和童年两个有些胖但是心态很好的朋友重新取得联系;继续学习吉他演奏;主动去了解父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小变化让乔娜慢慢走出封闭的状态,试着和外界更多的联系,心情也好了很多。
(2)认知干预,重新评估想法
心理学有“情绪认知ABC法则”,也就是我们的感受和反应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C)并非如想象一样,是由某个事件Activating events(A)诱发,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对这件事的信念和想法Belief(B)。
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不会因为减肥失败就断定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失败者,关键点不在于体重,而在于头脑中对此事的评价,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认知干预disputation(D)。
认知干预就好比聘请一位训练有素的“律师”,帮你认清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是否公平。
“律师”会询问类似的问题:“有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想法?”“是否有其他证据证明你的想法不正确?”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你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事情,而不是仅仅因为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就下结论。
- 结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情绪性饮食障碍的源头不是对美的追求,而是内心的自卑、负面的自动思维、单一的价值评判。因此疗愈的关键,绝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底层的逻辑,以及内在的心理能量。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轻松愉悦、短暂快捷,不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出自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