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你一定希望亲子关系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流行,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不禁会勾起我们自己的童年,会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我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那一个,还是在用一生治愈我的童年?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其实就是对亲子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在我看来,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只有不断改善的亲子关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立思考,都有个性,这必然会造成亲子之间的摩擦,甚至引发矛盾。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尽量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让家庭内耗蔓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负荷,让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关于这一点,我在很多家庭教育书籍里面都读到过类似表达。理解这句话并不难,难点在于实践。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气而习惯性地对孩子当下的行为做出负面评判,比如“你真淘气”“简直就是个捣蛋鬼”等,又或是因为忙于应付工作与家庭琐事,而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和那做到某事时期盼的眼神,总是习惯用一句“真棒”代替具体的称赞。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乐于和你分享,也不再期待你的肯定。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在孩子需要你的陪伴时,不要总是精神缺席。
善意不是指你生气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你会说明你的感受及原因,但不会责怪或侮辱对方。
你需要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去压抑情绪或彻底爆发,而是承认你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自己或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把感受诉诸语言可以带来彻底的改变。
界定你自己和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
这几句话的关键词是感受。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要乐于分享快乐的、积极的感受,而且要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悲伤、沮丧、痛苦、绝望等感受。在教育子女时,做到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全知的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不必要的误伤,结果反而伤害了孩子,损害了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