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绿而生 向阳而动
——县域经济发展的思索
钟声响起,2023年的大幕落下,镇安各项指标位于全市前列,项目建设“四连冠”,产业发展有亮点,乡村振兴创典范,城市建设为试点,深化改革下力气,经略秦岭有成效,民生实事重推进,社会稳定常态化。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困难,也要认清现实:项目建设吃老本,产业发展一产兴烟、二产开矿、三产不强,乡村振兴无点可看,城市改造一片白茫茫,改革推进无破无立,秦岭保护机制不畅,民生实事强拉硬凑,社会和谐只求表象。
面对2024年中央经济会议6个必须和9大工作安排,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做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深刻地理解生态保护之于“国之大者”的意义。
作为中国的“父亲山”,为人文的华夏祖脉,为地理的南北分界,秦岭生态保护已超越生态本身,要以“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保护好秦岭,保护秦岭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绝佳舞台。护中央水塔丰盈清澈、让祖脉秦岭永葆生机、还秦岭更多生态空间,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秦岭的一体两面,绿色环保是国际的共同语言,生态文明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秦岭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对全球发起的绿色倡议。秦岭绿色答卷的背后,是中国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是中国与全球结伴同行、共谋绿色复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秦岭怎样开展系统治理是一大挑战。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转变过来了,接下来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GEP和GDP是相对独立的,建立GEP和GDP的双考评机制,也要最大限度实现两者耦合。现在衡量的GEP包括三个方面,产品的供给服务(食物、水)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生命支持服务。刻板的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是不科学的,塞坎坝的绿色诠释GEP衡量体系的科学与伟大,武夷山所在城市GDP省级垫底,但武夷山在GEP体系中闪耀的光芒是世界唯一的。秦岭保护、“双碳”目标、粮食安全三条红线约束下的秦岭腹地小县城,大张旗鼓的建设广袤秦岭山中的白色小城,唯GDP为遵循,一产抓烤烟,为了财税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条件下,罔顾总书记确保粮食安全的殷殷嘱托。二产抓开矿,水泥、石材到有色金属,在总书记历次视察,倡导保护秦岭的前提下未压产关停,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三产发展依旧迷茫,提倡康养却难有康养,目前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县城医疗机构床位紧张,乡镇医疗水平难以适应,无法保障康养产业发展需求。
二、守护绿水青山,建成金山银山,经略绿色秦岭满足生态保护下高质量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最中国的一座山”,秦岭作为民族祖脉,代表着中华历史的厚度,华夏文明的温度和东方精神的高度,秦岭是自然的宝库,是文明的融合,是人类史、世界史的见证者之一。秦岭绿色答卷的背后,是中国迈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是中国与全球结伴同行、共谋绿色复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持续推进秦岭“五乱”问题专项整治、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尾矿库安全运行、农家乐环境整治等工作,这只是我们立足秦岭保护所做的眼前治理工作,没有长期的规划和蓝图,经济社会的同质化发展十分严重。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修复要的是渐进式恢复而不是旁观者式的执法和管理,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去,用秦岭生态保护首位工作的决心谋划工作,才是最正确的做法。短期纠错势在必行,生态修复开启的是秦岭生态修复和绿水青山还复来的新征程,秦岭全域矿业权实现百分之百退出,小水电专项整治逐步实现全域化铺开,农家乐专项整治推动农家乐运营向发展规范化、经营无污化、星级品牌化“三化”转型。
要强化植被保护,让“国家绿肺”树更密。自然保护地实现各类生态系统全覆盖,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种群育保和生态修复取得新突破,秦岭大熊猫、朱鹮,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信使”,“还绿于民”更多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章立制守护“国家绿肺”,增强对党绝对忠诚的基本政治修养,责任落实无盲区的齐抓共管格局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终身制的追责问责机制持续健全,政治生态同优化的秦岭生态绿军逐步建成。
三、拥抱绿水青山,坐拥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秦岭生态保护下的“五新”发展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展,秦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
绿色秦岭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柞水的小木耳变大产业,洋县的千羽朱鹮展翅飞,到佛坪县陕南绿色发展出圈,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秦岭区域县市创新突破。我们不能坐拥青山绿水却在发展有害产业,烤烟生产与财税收入有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利,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镇安却要搞什么“十大特色农业”,“中国板栗名乡”不发展板栗,核桃适生区不发展核桃,搞了红豆杉搞二花,发展了“我在秦岭有个某某”两年,连基本模式都定不下来。要绿色秦岭就要不余遗力去栽树,打造“我在秦岭有棵树”品牌,树种就定核桃板栗,寻求杨凌农科城技术支持,建新品种培育中心,面向全国有偿认领绿化秦岭新载树木,结合数据网络,建立认领人全程可视树木管理系统,增加受众的参与认同感,将农民变成科管产业工人,绿化“中华祖脉”,健康“国家绿肺”。
绿色秦岭是产业振兴的新引领。绿色生态牌旅游成为增收“聚宝盆”,以眉县、洋县、柞水、佛坪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区县于山水间走出了致富新路,生态旅游成为秦岭发展热词。绿色农业成为区域“大产业”,依托秦岭好山好水的“绿色潜力”,生态放养、有机种植等“秦岭牌”农业快速发展。2015-2020年,秦岭六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6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46个百分点。镇安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增长,茶叶、核桃、板栗等除了2018因灾受损外,均同步快速增长,绿色产业贡献值达到76.8%,这里面除了我们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大力推广外,更多蕴含人们对绿色秦岭的认可,道地农产品正成为秦岭区域县市农产品推广的底气,更是对“秦岭牌”产品的认可。
绿色秦岭是科技创新的新动力。数字力量赋能生态产业全链条,科技赋能绿色生态发展,积极推进网络公司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搭建秦岭绿色产业大数据平台,结合GEP价值,构建秦岭绿色产业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通过对秦岭生物质资源的修复管控、产品追踪溯源、网络共享服务,提供绿色产业估值定价、风险评估及融资授信等服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现资金风险安全可控,以解绿色经营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电商进山,助力农品走出秦岭,从火爆的柞水木耳,到闻名全国的山核桃、高山土豆、猕猴桃等秦岭农产品,电子商务为特色农产品插上“翅膀”,“秦品”借电商之风加速飞出大山。镇安的高山农产也借势腾飞,2023年全县农特产品销售额达到1.53亿元。全年,共开展各类电商活动35场次,开展产销对接活动22场次。企业和政府组织开展的电商直播活动1500场次,直播销售额达到1253.29万元。
绿色秦岭能构筑共享的新生活。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宜居,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镇,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山乡,将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作为迎客名片。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指数,学有所教、教育优先,契合大西安人才洼地,借力西安实体经济存量优势,发展校企联合的人才培训,建设镇安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龙坦厂模式”。建设康养之都的战略定位,就要有实质性保障手段,不是简单的病有所医,是以医疗、颐养结合的新模式,结合老龄社会提前布局,将养老的方方面面提前布局,解决养老产业中医、食、住、行,大力发展社区食堂,增加无陪护床位,发挥大秦岭生态气候优势,解决老龄社会落叶归根中落叶的归属,将大秦岭的绿色厚植为养老的沃土。
绿色秦岭是高质量的新起点。总书记说:“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秦岭生态修复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生态治理纠错同样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目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不少难关还要过、硬骨头还要啃、顽瘴痼疾还要治,形势仍然严峻。从“生态欠账”到全面实现“绿水青山”道阻且长,工作的关键在顶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锚定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的纠错勇气,坚定向绿而行,建树我在秦巅绿为峰的政治自觉,肩负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展现新征程中的新作为。
那山那水那秦岭,山水相逢、诗情画意、生机勃勃,明日之秦岭,必将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振兴中华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