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例如,独立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就会通过控制别人来让自己感到安全,他们或者对权力充满渴望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严格控制,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在他们看来,被自己控制的东西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只有紧紧的抓住他们自己才感到安全,而放手则会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所以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生活的影响。
我们常说的乖孩子未必是好的,一个经常被父母忽视或呵斥的孩子,会倾其所有讨父母的欢心,殷勤的去满足父母的愿望,以便让父母感到满意。或者至少不会受到惩罚,为了更好的适应父母的要求,孩子会压抑自己于父母要求相悖的愿望和感受,变得乖巧听话,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处理愤怒的情绪。
愤怒在生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我们的底线和坚持,孩子不懂得愤怒,就会容易在学校遭受欺凌。
所以,如果孩子的自我坚持总是崩溃,在父母的权威之下,那么孩子慢慢就会认识到,比起坚持,抑制内心的愤怒更重要。由此,孩子也就没有办法去学习如何处理这种情绪,也不会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会形成这样的内心信念,例如,我不能反抗,我不可以生气,我必须自我适应,以及我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即使孩子成长到成青春期,叛逆期,能够反抗一些压力以及父母的期望,但是他还是会束缚在父母规定的条框内,因为孩子的反抗行为和适应行为一样都是不自由的。
一直受父母主导的影响,孩子很容易把别人当成主导者或者权威人士,所以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很有可能是内心受到了伤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