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要克制欲望,奈何纵欲的快感无孔不入,让人向往至极。声色犬马的世界之中,若论起对欲望的阐述,我绝不允许《金瓶梅》被时间埋没。这榜单上必要有它的姓名。
两个小厮放桌儿,拿粥来吃,就是四个咸食,十样小菜儿,四碗顿烂: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馄饨鸡儿。银厢儿里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凛冬已至,不妨再来翻翻《金瓶梅》驱寒保暖。
这儿是混沌识务所,早已经备好了一碗西门大官人特供的馄炖鸡儿,热气腾腾这就上桌。
西门大官人的馄饨鸡儿
《金瓶梅》作为四大奇书之一,无人不知,只不过人们看的时候往往想要无人得知,可人生之欲,岂止于淫,口舌亦为一。
我们对吃讲究了几千年,甚至在男女之事上也常借“食物”与“口感”来描述其中奥妙。
一如称赞美丽的女子时,有“腮凝新荔”、“秀色可餐”之喻。妙龄少女的脸蛋如荔枝般水润、剔透,透着初熟时青涩的甜。
再如当今的小帅哥们,爱称奶狗,一个“奶”字,口感就已经在脑仁儿里浮现了。
又如陷入爱情的两人总有说不完的“甜言蜜语”。
所以对于吃的热爱,早就滑过舌头,滚过喉头,最终溶化在胃里,嵌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吃,自然是万物的生存之道。但若说到吃的精致,最最讲究的实在是各种食材与味道的搭配。蹄子、雏鸽、乳饼、馄饨、加上各种咸食小菜……零零碎碎的搭配也要摆满一张不大不小的八仙桌。
就着这方块字也能感受到这餐早点的讲究,懒惰的现代人可不配享用这份儿讲究,毕竟耗不起这大把的时间。
拿馄饨鸡儿为例,按照《金瓶梅饮食谱》里的说法,从制作到端上桌儿至少要3-4个小时:
全鸡收拾妥当,先放入砂锅用中火烧沸,撇去浮沫,盖严,然后移微火炆约二小时至烂。即文火加热,宽汤慢煮。最后才加入馄饨和菜。
“菜中有点,点中有菜,珠联的制作,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想要九点准时坐在办公室里,那就要四点起床来做才赶得及吃上一碗混沌鸡儿,更别提那些个花样繁多的配菜了。
摊开《金瓶梅》看看西门大官人在莺莺燕燕中吃的唇齿留香,光是脑补已经颅内高潮不能自拔了。这历史中的一小碗馄饨,吃的是火候与闲情,讲究的就是一个精致奢靡。
《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这随随便便的一顿精致早餐其实只是明中叶后奢华之风的一瞥,那时流行的奢华风尚,集中表现在“讲究”二字上。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组》中有这样的记录:
今之富家巨室,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所谓富有小四海者……
可见对生活品质追求常常要先满足口舌之欲,四海之内那些珍馐食材的高级口味早已熬炖完毕,浓缩在一碗小小的馄饨鸡儿里,暖胃暖心,滋味满满。
馄饨:我是谁,我到底为什么在碗里?
关于馄饨的起源众说纷纭。当今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明代方以智在其《通雅》里提出的“馄饨乃混沌之转”——馄饨因为其形象接近“混沌”得名。
类似的说法,唐代《资暇集》中已有“馄饨以象浑沌”的记载。
但宋代程大昌在其《演繁露》里称“馄饨出于浑氏、沌氏”,认为馄饨是以其创造人的姓氏命名。这种说法的起源我们也无可考证了。
馄饨除了作为“精致早餐”,也是一碗意义非凡的节气食物。
“都人最重一阳贺冬……享此则以馄饨。”出自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冬至是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气。时序上的阴阳来复现象为一年里的两个转折点,也就是夏至和冬至。
“夏至一阴生”代表世界开始蒙上阴影;“冬至一阳生”代表世界开始恢复阳气。冬至这天吃上一碗有着诞生阴阳概念馄饨,不仅驱寒暖身,更是以此庆祝“阴尽阳生”,等待春天的到来。
养生吗?绉纱馄饨了解一下
作为历代皇帝中的“养生kol”,康熙帝与乾隆帝对饮食的追求不仅限于美味,更是希望获得“永生的钥匙”,用吃来延年益寿。
康熙皇帝在《亭训格言》中曾指出我们吃饭要选择对自己身体有营养补益的食物,即使是喜欢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乾隆皇帝身体力行地贯彻了祖父的“格言”,成为了清朝乃至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他的“养生食谱”之中,有一碗“绉纱馄饨”:
透过薄如轻纱的馄饨皮,粉嫩的肉馅若隐若现,甚是诱人。搭配鲜汤一锅煮出,吃下一只馄饨,天下自在掌握之中。
刚出锅的馄饨在热气中若隐若现,飘来阵阵鲜香。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馄饨在汤汁中荡漾。舀起一勺清透的汤汁,轻吹几下送入口中,鲜味在嘴中散开。喝完汤,咬下一口馄饨,随着薄皮儿破裂,可口的馅料充满口腔,软绵绵的口感让人沉浸其中。一碗馄饨下肚,发了汗出来,自有一番酣畅淋漓的爽快感。
吃吧吃吧
你看天儿都这么冷了
就着《金瓶梅》吃碗馄炖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