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4-25 盐水(陈中海) 生态亲子路
班会课上的一幕,督促我创设了一次生态沟通的情景模式。
上周的班会课,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人,凭什么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女生马上回答:靠实力。然后大家围绕实力展开辩论。我举了一个例子:万达集团老总王健林和中铁集团在马来西亚争夺投资项目,是有实力的象征吗?
马年钊同学起来回答:他有实力,但是和国家战略抢项目,是情商不够。并举例说,王思聪也有实力,但是经常在网络上骂人,说明人品不行。我问他:情商和人品不属于实力吗?他回答,实力是看得见的,情商和人品不是。
围绕着实力的概念,马年钊和我一直辩论到下课。下课后,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和家长孩子一起沟通的好素材。这个孩子,因为比同年的孩子小,七年级的表现,都显得比其他孩子成熟慢一些。到八年级,却超越了绝大部分孩子。
孩子父亲说,在家里他根本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也从来不和家长一起参加任何活动,因根本不能了解孩子现在的思想状况而苦恼。我打电话联系家长,第二天晚饭后,约他们一家人坐下来沟通。家长马上同意了。但是担心孩子不愿意。我说这个问题我来解决。
下午,我对马年钊说了我的想法,但是他马上就拒绝了。一连拒绝了三次。他拒绝的原因,我归结为两点:本来就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和我的辩论,没有结果,并且憋着一肚子气。
我告诉他:你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有三大优点,一,思想的深度几乎位居班级之首,二,辩论时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三,大脑储存的信息量巨大,证明平时关注的课外读物很多,并且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不让家长知道呢?何况,我们的辩论还没有结束,让爸妈见证,我们继续。
我说这些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由无所谓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孩子的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渴求:如何和父母沟通,每天都困扰着他;希望在同学老师父母面前展现自己;好胜心激发自己,挑战权威要有结果。而我说的三点,清晰地揭示了他潜意识的渴求。他答应了。
创设这样的沟通环境,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许以后能找到沟通的点。其他方面,根据现场临场发挥,暂且当作副产品。
第二天晚上,我们约在公园的露天茶室见面。第一眼看到马年钊,是极不情愿的样子。我知道,本来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现在面对的还有老师。而不愿意跟父母出门的孩子,今天这样的情景应该经常出现,也算是历练吧!
我问他,这一天班会辩论后有什么想法?他说,压力很大,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准备继续辩论。我告诉他,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学习。为了准备一场未完成的辩论,比你听老师讲十节课的收获还大。
我们继续的辩论持续了四十分钟左右。辩论的过程,我不断寻找他的漏洞,激发他思辩。只过了一天,孩子的思想更成熟,口语表达更清晰。可以感受到,他花了很多精力做准备。当一个孩子满怀必胜的豪情,主动做事的时候,是他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大好时机。
收集信息,提炼观点,不亚于写一篇议论文;燃烧的斗志,必胜的信念,是孩子的凤凰涅槃;分配好时间,处理好课业,是他管理自己的全新体验;面对陌生的环境,完成未竟的辩论,也是新的挑战。
然后我帮他梳理和总结:辩论的过程,就是一篇议论文。首先是观点。任何观点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辩论的开始,寻找对方观点存在条件的漏洞进行“攻击”。其次寻找论据漏洞,看论据能否支撑论点,再次,看对方的推理过程,也就是论证过程是否严密。同时注意自己这些方面的严密性。
然后是一些细节。辩论时不能摇头晃脑,否则给人不成熟的印象。不能斜眼看对手,也不能长久目光对峙,眼睛看着对方的鼻梁,以示尊重。孩子现场就把这些毛病改过来了。
孩子在热情很高的时候,我们家长说的话,他是会听并执行的。这是我们平时的沟通做不到的。原因是很多情景,孩子还没有进入角色,我们已经开始说教了。孩子怎么才能进入角色呢?让他持续性的参与过程,有切身体验,从他的过程体验中找优缺点,那么优点会发扬,缺点能改正。
今天晚上的辩论,孩子已经准备了一天,又辩论了半个小时,整个过程全部参与,体验深刻,我们再适当点拨,孩子自然接受。顺势而为,我问他平时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他说还没有开始就知道会谈不下去,所以干脆拒绝。
他回忆了以前关于玩手机的事。说每次刚拿起手机,爸爸就进来了,想辩解,感觉爸爸会不相信,所以也懒得说。以后关于手机的事,也不想再说了。
那么我们现在试一试,如果你玩手机,爸爸会怎么说。然后我让爸爸发言。孩子爸爸这样说:没有今天的辩论,我不知道你的心里装着这么多的信息,以及这么多观点。有些论断,比我深刻。我才明白,即使你玩手机,不一定是在玩游戏,我相信你在看很多电子书或者新闻。即使看娱乐八卦,只要有自己的辨识能力就可以。以后,我不会随便阻止你用手机了。
我问孩子:你对爸爸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孩子回答:爸爸的回答,让我很意外。我不以为爸爸会这样评价我用手机。
我沉默了一段时间,根据今天的原生态情景模式,给孩子和家长现场反思总结的机会。然后我发言:对家长而言,今天的情景,可能会认为,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好像天外来客,跟自己认知的孩子差距太大。家长认可。从家长的发言,可以感觉到。
我又问孩子:你也可能认为,今天的爸爸,不是自己认知的爸爸。你和爸爸都觉得对方陌生,并且喜欢这样的对方,原因都是今天这样的场景。那么,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呢?
这样的情景,随时随地可以创设。找一个大家共同困惑的话题,比如玩手机,大家各自的困惑是什么?各自希望对方如何对待手机?能够达成什么共识?每次的对话以后,我相信彼此都会反思,自省。家长可以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变化轨迹,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家长。
做为家长,虽然工作已经很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不断的沟通中了解孩子,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朝夕相见,却如隔三秋。隔着我们的,不是时空,而是思想和思维模式。有效的沟通,可以天涯咫尺,隔着三秋,也如一日不见;无效的沟通,则是咫尺天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融入孩子的生活。心灵无隔膜,时空就不是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