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非必要——学梁启超之《敬业与乐业》有感

      为方便论证,我先在此将“业”定义为:为满足个人生命维持需要以外,所做的牵扯到非己的、他人的、社会需求及利益的事情。我希望跳出人类道德的思维限制,以更宏观、更理性的眼光来谈论这一问题。

      我们所处的世界,宇宙,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体的生物体征,其底层逻辑是理性的,而人类的观念、道德、社会本质是依靠感性逻辑去维持的。这保障了人类整体秩序的较稳定性,也促使人们习惯于用感性的道德标准去对事物和行为做出非黑即白的主观判断。正如梁启超提出的“有业之必要”,包括他进行的这场演讲,都是带有感性的政治目的的。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用宏观的思考方式来摆脱感性意识的束缚,寻找问题更客观更本质的所在。

      在我看来,有业非必要。而是否有业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能用“必要”这种绝对的词来谈论的。因为我们在说“必要”时,已经带上了道德的感性色彩。举一个较为实际的例子:古代的乱世时期,有人逐鹿四方,怀揣远大抱负,为天下谋太平,也有人选择脱离纷争,归隐山林,与外人断绝联系,自给自足,这可以当成“有业”和“无业”的一种对比。于前者,他的贡献和名字留在了史册,造福了一方人民;而于后者,他看出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功绩,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为尘埃,于是他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将“无业”当成一种自由和解脱。从本质上看,这两者的不同只是源于他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身处的社会环境,看待时间和世界与自己,我们又怎么去判断谁对谁错呢?类似于上述例子,平时围绕我们的许多观点是相悖的,而相悖只是因为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又怎能用“必要”这样的词加以绝对性的是非区分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