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马思纯因“读后感事件”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发酵了好几天,好在没有持续“发光发热”,毕竟强光强热容易灼伤人。
其实这事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根本不叫事。可偏偏马思纯是当红女星,作为公众人物,语言和行为上一丁点的缺点和不足都会被无限放大。
估计马思纯自己也很无辜,无非就是写了几句读后感,就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浪。
可偏偏力挽狂澜的智者寥寥无几,推波助澜的水手源源不断。
我一直还挺欣赏这位清纯的文艺小青年,她笑时,很欢很暖。不笑时,帅气威严。
纵有“读书感”事件,这种欣赏也丝毫不受影响。
她的为人处事,咱不谈,毕竟人家在云端,我在底层,高攀不上,只能仰望。既然没有交集,就没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无中生有,又毫无意义。
欣赏她,始于颜值,忠于作品。
《左耳》的黎吧啦,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当初因为支持苏有朋而看了这部电影,因这部电影认识了马思纯。
那个既叛逆又痴情,且略带风尘的坏女孩。
黎吧啦的青春伤了自己,疼了观众。
当时只觉得这位女演员演的很不错,能揪着观众的心,并不知道她是蒋雯丽的外甥女。
有背景又怎样呢?抛开背景,她也是有颜值有才华的。
前期,背景为她雪中送炭。后期,背景只是锦上添花。
《七月与安生》为马思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名誉,也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这个文艺范小姐姐。
七月是个乖乖女,可内心又填满了自由的色彩。
这样一个女孩子,注定活得矛盾,活得心累。向往流浪,又不敢轻易解开安稳的枷锁。渴望爱情,却一直被动索取,不敢正面出击。
这样一个外表文艺,内心矛盾的七月,在马思纯的演绎下有了灵魂,有了色彩。
至今记得,当初在电影院,哭得一把鼻涕 一把眼泪的。
同情七月,可怜安生,痛恨家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马思纯也是凡人。
凡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一个人的缺点,就对其优点视而不见。
我们来到人间,与别人欢聚一场,
是为了追欢逐乐的,我们不是来生气的
更不是来气别人的。
这段话是我在微博上读书语录里看到的,觉得很有道理。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且行且珍惜。